一、回顾导入,明确本次研讨核心 ㈠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与目的 本次研讨活动是在前期成功开展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复盘与优化。前一次活动通过现场执教、分组研讨和研训员指导,我们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专业建议,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梳理课题研究课的实施效果,聚焦问题,集思广益,形成具体的优化策略,从而完善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㈡简要回顾前期活动情况 通过PPT简要回顾《木椅上的菌菇》活动的主要流程、幼儿的精彩瞬间以及分组研讨的要点。重申研训员蒋老师和张老师提出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关于“环节时长偏长”、“材料与工具概念需明确”、“课程设计需系统化”等关键点,为本次研讨明确了聚焦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课解析与实施效果评估 主持人引导课题组教师围绕预设的两个维度,结合前期收集的教案、观察记录、幼儿作品等资料,展开深入讨论。 ㈠A组:多元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及适宜性与工具性 讨论要点: ⒈材料满足度与激发性评估: 成效:活动中提供的绘本、视频、AI软件等多元材料,有效打破了传统观察的局限,成功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通过与AI对话、观看视频,解决了“菌菇是否有毒”“生长条件”等核心问题,体现了材料的激发性与信息支持功能。 不足:讨论也指出,材料在“挑战性”上仍有提升空间。现有材料主要支持信息获取,但对于支持幼儿进行更深入的实证探究(如验证“潮湿”条件)则稍显不足。正如第一次研讨中建议的,菌菇实物数量不足,导致部分幼儿操作机会有限,影响了探究的深度。 ⒉新工具引入与深化探究的探讨: 重点探讨如何引入新工具以深化探究。大家普遍认同,增加湿度测量工具是关键一步。这能让幼儿将抽象的“潮湿”概念转化为直观的数据,使探究更具科学性。 同时,补充剪刀、镊子、手套等工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对菌菇进行“解剖”观察,可以直观了解菌菇的内部结构(如菌褶、菌柄),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探究的深度和趣味性。 ㈡B组: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讨论要点: ⒈幼儿探究能力发展水平评估: 表达与交流能力: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色,能用“像伞”“海浪条纹”等生动词汇描述菌菇特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小组分享时,能结合记录表进行阐述,体现了良好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问题提出与解决能力:幼儿能提出“菌菇为什么长在木椅上”“有没有毒”等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并能主动选择绘本、视频、AI等途径寻求答案,展现了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记录方式的多样化(符号、图画)也反映了其表征能力的提升。 ⒉探究能力提升策略思考: 教师需对探究材料进行预处理。在活动前,教师应精读绘本,用便签标记出与核心问题相关的页面,引导幼儿快速聚焦,避免信息过载。 为提升小组合作效能,可借鉴第一次研讨的建议,引导幼儿在小组内尝试使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来整合不同成员的发现,促进经验的融合与共享,培养更高阶的逻辑思维与协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课问题聚焦与策略探讨 主持人引导大家将研讨中发现的问题与研训员的指导意见相结合,归纳为三个核心问题,并逐一研讨解决方案。 ㈠问题1:环节时长与内容前置 ⒈问题归因: 活动总时长超过50分钟,主要原因是“回顾前期经验”和“分组探究”环节耗时较长,且AI工具的现场操作指导占用了部分时间。 ⒉优化策略: ⑴内容前置:将“回顾前期观察经验”环节简化。幼儿可在进入活动室前,以小组形式快速交流各自的记录单,教师在此基础上直接呈现梳理好的思维导图,快速唤醒已有经验。 ⑵环节精简:“分组探究”环节,教师应更明确地引导每个小组聚焦“一个核心问题”,避免探究面过广导致时间分散。AI工具的基本操作可在区域活动中提前让幼儿熟悉,活动上仅作为探究工具使用,减少教学指导时间。 ⑶目标调整:将总时长控制在30-35分钟内,确保幼儿核心探究时间的专注度和有效性。 ㈡问题2:材料与工具补充及适配 ⒈问题归因: 现有材料虽多元,但实证探究工具不足,导致探究深度不够。 ⒉优化策略: 材料补充清单: 明确新增湿度计、剪刀、镊子、一次性手套、更多品种的菌菇实物(如木耳、平菇等)。 ⒊工具适配方案: ⑴设立“工具探究区”,将新增工具与菌菇实物集中摆放,供幼儿在明确问题后自主选择使用。 ⑵设计“工具使用提示卡”,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各工具的用途和安全注意事项(如:剪刀在老师指导下使用)。 ⑶将湿度计的使用与“菌菇生长条件”探究紧密结合,引导幼儿测量木椅、空气、土壤的湿度,并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㈢问题3:材料与工具概念界定及量表适配 ⒈问题归因: 活动设计与观察量表中,“多元材料”与“工具”的概念边界模糊,导致观察与评估的焦点不够清晰。 ⒉优化策略: ⑴概念界定:课题组共同明确界定: 材料:指幼儿探究的对象和信息载体,如菌菇实物、科普绘本、视频、AI软件等。 工具:指辅助幼儿进行观察、测量、操作、记录的仪器或设备,如放大镜、湿度计、剪刀、镊子、记录表、平板电脑等。 ⑵量表适配:基于新的概念界定,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修订。 在“多元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维度下,细化指标,区分幼儿对“材料”的运用(信息获取、知识建构)和对“工具”的运用(技能操作、数据收集)。 增加新的观察点,如:“幼儿能否根据探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如用湿度计验证‘潮湿’)?”“幼儿能否正确、安全地使用新工具(如剪刀、镊子)?”等,使量表更精准地服务于研究目标。 四、理论学习 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㈠什么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㈡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⒈探究内容的生活化 ⒉材料的直观化 ⒊过程的操作化 ⒋表述的多元化 ⒌思维的跳跃化 ㈢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⒈重点关注幼儿的探究方法和能力,避免以科学知识的习得为主要目标 ⒉为幼儿创设亲自体验、操作和交流的环境,避免以讲解传授为主要的科学教育方法 ⒊投放丰富适切的活动材料,避免材料的单一和无效 ⒋通过高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跟随幼儿并与幼儿积极互动 ⒌重视对幼儿的过程性多元评价,重视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活动总结 通过今天的深入交流,课题组不仅对《木椅上的菌菇》这一课例的实施效果有了更清晰、客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具体、可操作的优化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