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活动:课题研究课成果梳理与优化——以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为例
    2025年09月24日  

    课题活动:课题研究课成果梳理与优化——以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为例活动方案

    在前一次课题活动中,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围绕“多元材料促进大班幼儿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执教实践与分组研讨,研训员也给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梳理课题课成果,优化课例设计,深入分析和评估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推动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特开展本次课题研讨活动。

    一、活动目标

    分析和评估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课题研究课的实施效果。

    基于前期研究和本次活动讨论,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通过交流与研讨,提升教师对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认知,增强教师运用多元材料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时间

    2025年923日下午16:00-17:30

    三、活动地点

    南郊幼儿园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课题组成员

    五、活动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课题活动的教案、课件、幼儿作品、观察记录、照片、视频等相关资料,供活动中回顾与分析使用。

    工具准备:准备好用于记录讨论内容的马克笔、便签纸等材料

    六、活动过程

    回顾导入,明确本次研讨核心

    主持人介绍本次课题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流程安排

    简要回顾前一次《木椅上的菌菇》课题课的开展情况,包括执教过程、分组研讨要点及研训员指导意见,引出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

    课题研究课解析与实施效果评估

    课题组教师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A组:多元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及适宜性与工具性

    重新审视活动中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真正满足了幼儿多样化探究的需求,是否具有足够的激发性和挑战性。

    探讨如何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多数量的菌菇和探究工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湿度测量工具等新工具,使幼儿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菌菇生长条件的认识。

    B组: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依据活动中幼儿的实际表现,评估他们在“表达和交流能力”“问题提出、理解与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讨论结果,思考如何进一步引导幼儿提升探究能力。

    汇报与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重点分享在材料选择与使用、幼儿探究能力培养方面的发现、问题及改进建议。

    ㈢课题研究课问题聚焦与策略探讨

    聚焦“待优化问题”拆解:回顾研训员指导与分组研讨建议,将待优化问题归类,逐一研讨解决方案

    理论学习

    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㈤活动总结

    主持人对本次课题活动进行总结,回顾活动的主要内容与成果,明确后续课题研究的任务与方向

    七、具体分工

    会议主持:魏孟如

    新闻宣传:南郊幼儿园课题组

    现场拍照:金怡婷

    会议记录:彭佳怡

    2025.9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微型

    立项编号

    W2024062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南郊幼儿园会议室

    时间


    2025年923

    研究主题

    课题研究课成果梳理与优化——以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为例

    所要解决问题

    分析和评估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课题研究课的实施效果。

    基于前期研究和本次活动讨论,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通过交流与研讨,提升教师对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认知,增强教师运用多元材料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专业素养。

    研究方法

    研讨法







    一、回顾导入,明确本次研讨核心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与目的

    本次研讨活动是在前期成功开展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复盘与优化。前一次活动通过现场执教、分组研讨和研训员指导,我们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专业建议,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梳理课题研究课的实施效果,聚焦问题,集思广益,形成具体的优化策略,从而完善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简要回顾前期活动情况

    通过PPT简要回顾《木椅上的菌菇》活动的主要流程、幼儿的精彩瞬间以及分组研讨的要点。重申研训员蒋老师和张老师提出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关于“环节时长偏长”、“材料与工具概念需明确”、“课程设计需系统化”等关键点,为本次研讨明确了聚焦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课解析与实施效果评估

    主持人引导课题组教师围绕预设的两个维度,结合前期收集的教案、观察记录、幼儿作品等资料,展开深入讨论。

    A组:多元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及适宜性与工具性

    讨论要点:

    材料满足度与激发性评估:

    成效:活动中提供的绘本、视频、AI软件等多元材料,有效打破了传统观察的局限,成功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通过与AI对话、观看视频,解决了“菌菇是否有毒”“生长条件”等核心问题,体现了材料的激发性与信息支持功能。

    不足:讨论也指出,材料在“挑战性”上仍有提升空间。现有材料主要支持信息获取,但对于支持幼儿进行更深入的实证探究(如验证“潮湿”条件)则稍显不足。正如第一次研讨中建议的,菌菇实物数量不足,导致部分幼儿操作机会有限,影响了探究的深度。

    新工具引入与深化探究的探讨:

    重点探讨如何引入新工具以深化探究。大家普遍认同,增加湿度测量工具是关键一步。这能让幼儿将抽象的“潮湿”概念转化为直观的数据,使探究更具科学性。

    同时,补充剪刀、镊子、手套等工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对菌菇进行“解剖”观察,可以直观了解菌菇的内部结构(如菌褶、菌柄),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探究的深度和趣味性。

    B组: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讨论要点:

    幼儿探究能力发展水平评估:

    表达与交流能力: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色,能用“像伞”“海浪条纹”等生动词汇描述菌菇特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小组分享时,能结合记录表进行阐述,体现了良好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问题提出与解决能力:幼儿能提出“菌菇为什么长在木椅上”“有没有毒”等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并能主动选择绘本、视频、AI等途径寻求答案,展现了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记录方式的多样化(符号、图画)也反映了其表征能力的提升。

    探究能力提升策略思考:

    教师需对探究材料进行预处理。在活动前,教师应精读绘本,用便签标记出与核心问题相关的页面,引导幼儿快速聚焦,避免信息过载。

    为提升小组合作效能,可借鉴第一次研讨的建议,引导幼儿在小组内尝试使用简单的思维导图来整合不同成员的发现,促进经验的融合与共享,培养更高阶的逻辑思维与协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课问题聚焦与策略探讨

    主持人引导大家将研讨中发现的问题与研训员的指导意见相结合,归纳为三个核心问题,并逐一研讨解决方案。

    问题1:环节时长与内容前置

    问题归因:

    活动总时长超过50分钟,主要原因是“回顾前期经验”和“分组探究”环节耗时较长,且AI工具的现场操作指导占用了部分时间。

    优化策略:

    内容前置:将“回顾前期观察经验”环节简化。幼儿可在进入活动室前,以小组形式快速交流各自的记录单,教师在此基础上直接呈现梳理好的思维导图,快速唤醒已有经验。

    环节精简:“分组探究”环节,教师应更明确地引导每个小组聚焦“一个核心问题”,避免探究面过广导致时间分散。AI工具的基本操作可在区域活动中提前让幼儿熟悉,活动上仅作为探究工具使用,减少教学指导时间。

    目标调整:将总时长控制在30-35分钟内,确保幼儿核心探究时间的专注度和有效性。

    问题2:材料与工具补充及适配

    问题归因:

    现有材料虽多元,但实证探究工具不足,导致探究深度不够。

    优化策略:

    材料补充清单: 明确新增湿度计、剪刀、镊子、一次性手套、更多品种的菌菇实物(如木耳、平菇等)。

    工具适配方案:

    设立“工具探究区”,将新增工具与菌菇实物集中摆放,供幼儿在明确问题后自主选择使用。

    设计“工具使用提示卡”,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各工具的用途和安全注意事项(如:剪刀在老师指导下使用)。

    将湿度计的使用与“菌菇生长条件”探究紧密结合,引导幼儿测量木椅、空气、土壤的湿度,并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问题3:材料与工具概念界定及量表适配

    问题归因:

    活动设计与观察量表中,“多元材料”与“工具”的概念边界模糊,导致观察与评估的焦点不够清晰。

    优化策略:

    概念界定:课题组共同明确界定:

    材料:指幼儿探究的对象和信息载体,如菌菇实物、科普绘本、视频、AI软件等。

    工具:指辅助幼儿进行观察、测量、操作、记录的仪器或设备,如放大镜、湿度计、剪刀、镊子、记录表、平板电脑等。

    量表适配:基于新的概念界定,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修订。

    “多元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维度下,细化指标,区分幼儿对“材料”的运用(信息获取、知识建构)和对“工具”的运用(技能操作、数据收集)。

    增加新的观察点,如:“幼儿能否根据探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如用湿度计验证‘潮湿’)?”“幼儿能否正确、安全地使用新工具(如剪刀、镊子)?”等,使量表更精准地服务于研究目标。

    四、理论学习

    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㈠什么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㈡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⒈探究内容的生活化

    ⒉材料的直观化

    ⒊过程的操作化

    ⒋表述的多元化

    ⒌思维的跳跃化

    ㈢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⒈重点关注幼儿的探究方法和能力,避免以科学知识的习得为主要目标

    ⒉为幼儿创设亲自体验、操作和交流的环境,避免以讲解传授为主要的科学教育方法

    ⒊投放丰富适切的活动材料,避免材料的单一和无效

    ⒋通过高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跟随幼儿并与幼儿积极互动

    ⒌重视对幼儿的过程性多元评价,重视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活动总结

    通过今天的深入交流,课题组不仅对《木椅上的菌菇》这一课例的实施效果有了更清晰、客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具体、可操作的优化策略。




    通过本次对大班科学活动《木椅上的菌菇》的深度复盘与优化研讨,课题组达成以下四点核心结论:

    多元材料与实证工具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探究深度的关键绘本、视频、AI等信息化材料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但要引发深度学习和实证探究,须辅以操作性和测量性工具。二者的结合,能引导幼儿从“知道是什么”向“验证为什么”的更高阶科学思维迈进。

    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需在结构化支持与自主性探索间取得平衡大班幼儿具备出色的问题意识和表达交流能力。然而,要使其探究能力持续发展,教师需提供结构化支持,如对探究材料进行预处理、引导小组使用思维导图整合经验等。这种支持既能避免幼儿迷失在庞杂信息中,又能保障其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效能。

    高效的活动设计须以“精简环节、聚焦核心”为原则:将基础性、回顾性内容进行前置,将核心探究环节聚焦于单一、明确的问题,并确保幼儿对工具的熟练度。这不仅能有效控制活动时长,更能保障幼儿在最佳注意力状态下进行高质量的深度探究。

    清晰的概念界定与精准的评估工具是课题研究科学性的基石本次研讨厘清了“材料”(探究对象与信息载体)与“工具”(辅助操作与测量的设备)的核心区别。基于此界定,对观察量表进行适配性修订,使评估指标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后续科学、客观地衡量活动效果与幼儿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物化成果









    上一条:课题活动:幼儿园大班生命科...
    下一条:课题活动:多元材料促进大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