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活动: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优化
    2025年10月24日  

    课题活动: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优化

    在前期关于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探索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积极投入,依据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分别围绕“生命特征”、“植物多样性”主题,初步设计了节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教案,即《什么有生命》《落叶树与常绿树》。为进一步提升教案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课题研究的实践质量,特组织本次围绕教案分享与研讨的研修活动。

    一、活动目标

    通过分享与研讨,深入分析节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教案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过程设计上对生命科学核心概念的体现及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

    发现教案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共同探讨优化策略,提升教师设计高质量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促进课题组成员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形成互助共研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25年10月23日上午8:30-11:00

    三、活动地点

    利民幼儿园四楼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课题组成员

    五、活动准备

    提前收集课题组教师设计的节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教案(大班科学活动:什么有生命、大班科学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

    准备研讨所需的纸笔、电脑等设备。

    六、活动过程

    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

    主持人简要介绍本次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围绕教案进行分享与研讨。

    教案展示与分享

    请教案设计教师详细介绍活动的设计思路、目标、内容、过程以及在设计中如何体现生命科学教育的理念和特色等。

    集体研讨与优化

    组织课题组成员围绕教案进行集体研讨,引导教师从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生命科学核心概念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性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鼓励教师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分享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经验和困惑。共同探讨如何针对每节教案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

    总结任务,明确后续步骤

    主持人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梳理教师们提出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强调优化教案的重要性和方向。

    布置任务:

    根据本次研讨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的活动方案。

    布置下一次研修活动的任务,组织教师进行修改后教案的实践教学,开展教学观摩和评课活动。

    七、具体分工

    会议主持:魏孟如

    新闻宣传:利民幼儿园课题组

    现场拍照:李俊璇

    会议记录:孙雯

    2025.10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微型

    立项编号

    W2024062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利民幼儿园会议室

    时间


    2025年1023

    研究主题

    课题活动: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优化

    所要解决问题

    通过分享与研讨,深入分析节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教案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过程设计上对生命科学核心概念的体现及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

    发现教案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共同探讨优化策略,提升教师设计高质量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促进课题组成员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形成互助共研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研究方法

    研讨法







    一、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

    在前期关于幼儿园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探索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积极投入,依据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分别围绕不同主题,初步设计了节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教案,即《什么有生命》、《落叶树与常绿树》。为进一步提升教案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课题研究的实践质量,特组织本次围绕教案分享与研讨的研修活动。

    二、教案展示与分享

    请教案设计教师详细介绍活动的设计思路、目标、内容、过程以及在设计中如何体现生命科学教育的理念和特色等。

    《大班科学活动:什么有生命》

    设计思路:大班幼儿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积极探索。他们爱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对生长变化等问题常有疑问,乐于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寻找答案。这表明他们具备了进一步探究生命奥秘的内在动力和基础能力。然而,幼儿对于生命的理解通常局限于直观的生命体,如动植物,而对于生命与非生命体的本质区别缺乏深入理解对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此阶段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具备一定观察、比较与归纳能力,但对抽象的生命概念理解仍有难度,需借助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生命科学教育的体现:

    探究为本: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有生命的物体有哪些特征,而是让幼儿通过看绘本、摸实物、辩观点自己发现——比如生命需要水、空气,是幼儿观察到含羞草缺水会蔫,浇水后会恢复总结出来的,不是教师灌输的,这符合科学教育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

    联系生活:所有探究内容都来自幼儿的生活(班级自然角的含羞草、家里的宠物、园区的植物),没有选脱离生活的抽象案例——比如讨论柿子树有生命吗?,幼儿能联系之前秋天植物探秘的经验,说柿子树会结果,会落叶,所以有生命,让生命科学教育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 连贯的经验积累;

    情感渗透:不止关注认知目标,更注重生命情感的培养——从观察小乌龟的可爱,到心疼鸟妈妈的辛苦,再到制定保护公约,让幼儿在感受生命鲜活的同时,萌发尊重、爱护生命的情感,这正是生命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不止让幼儿懂生命,更让幼儿爱生命。

    《大班科学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

    设计思路:以季节现象为锚点,贴合幼儿认知与兴趣一是季节与生活的关联性:秋天是树木换装最明显的季节这种同一季节里树木的不同变化 是幼儿每天能观察到的现象,天然具备探究的便利性;二是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此时幼儿已能区分 春夏秋冬,对 树叶变黄、掉落 有初步感知,但容易混淆所有树都会秋天落叶,需要通过对比观察理清两种树木的差异,而叶子的形状、质地、颜色 是幼儿能直观感知的特征,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三是幼儿的兴趣需求:大班幼儿喜欢 动手摸、户外找、分类贴等互动形式,本次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把认知目标融入趣味体验中。

    设计时没有把目标定得过高,而是聚焦幼儿能直接感知的特征:通过看、摸、对比能自主发现的,既符合科学探究从感知开始的原则,又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生命科学教育的起点是好奇,目标不只是让幼儿知道两种树的区别,更要让他们对树木为什么会有不同变化产生疑问,为后续持续探究埋下种子。同时,通过户外观察树木、捡拾树叶,能让幼儿在亲近自然中萌发 关注植物生命 的意识,为后续爱护树木的情感培养铺垫。

    活动聚焦树木季节变化这一真实生命现象,通过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流程,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为什么树叶会变色掉落常绿树如何保持常绿等生命问题。遵循做中学原则,提供大量实物材料和工具,让幼儿通过触摸、观察、收集等亲身体验,直观感受植物的生命特征。活动全程贯穿爱护生命的价值观:户外观察时强调不摘树叶、不摇树木,收集落叶时引导轻轻捡、不破坏,潜移默化传递植物是我们的朋友,需尊重和保护的理念。同时,通过树木四季变化的观察,让幼儿感知生命的周期性和持续性,理解自然生态的平衡。活动延伸至美工区、科学区、阅读区,将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语言发展结合,既深化对树叶特征的认识,又感受自然材料的美感,实现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

    三、集体研讨与优化

    组织课题组成员围绕三节教案进行集体研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什么有生命》

    活动目标:强化目标落地

    细化目标三在探究中感受生命的鲜活,萌发‘不伤害小生命、爱护自然’的具体情感,将抽象尊重生命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导向,让目标更具可操作性。

    活动准备:优化材料支撑,提升探究有效性

    探究材料:补充同一物体的生命状态对比材料(如新鲜树枝和干树枝、休眠种子和发芽种子),避免幼儿对生命特征形成单一认知;新增微观互动工具(如透明滴管、放大镜观察树叶气孔),辅助幼儿直观感知有生命物体需要水/空气的特征(如给含羞草滴水观察变化),降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

    记录工具:将原观察记录表优化为图文结合式任务卡,用画√选特征(会动、会长大、要喝水)+ 贴实物贴纸的形式,适配大班幼儿具象思维特点,引导幼儿聚焦核心特征观察,避免记录时无方向。

    活动过程:深化探究层次,让幼儿真参与、真思考

    导入与共读:绘本导入环节新增生活经验前置——先聊班级自然角的含羞草、家里的小宠物,再过渡到绘本封面提问,让生命话题更贴近幼儿生活;共读绘本时采用问题分层,先问绘本里的猫在做什么,再问这些行为说明猫有什么特点,从具体行为到抽象特征,帮助幼儿逐步构建认知。

    操作探究:增加争议性案例(如休眠的种子、会动的发条玩具),引导幼儿讨论种子没发芽,它有生命吗?发条玩具会动,为什么不是有生命?,用易混淆案例强化多特征判断 的认知,避免幼儿形成 会动=有生命的误区。

    延伸与共鸣:影视环节优化视频内容,增加班级自然角植物生长幼儿喂养小乌龟 等熟悉案例,替代纯陌生场景,让幼儿更易共情;制定《生命保护公约》时,引导幼儿提出具体可做的事(如不揪含羞草叶子给小乌龟按时换水),而非空泛口号,将保护生命转化为幼儿能理解、能践行的行动,实现认知—情感——行动的闭环。

    《大班科学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

    目标聚焦认知发现与兴趣萌发

    新增能力目标:能尝试用简单符号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并用完整语言分享自己的发现,提升观察记录与表达能力——呼应活动中观察记录单的使用,明确幼儿记录与表达的能力发展方向,避免记录环节流于形式;

    细化情感目标:在观察树木季节变化中,感受植物适应环境的生命智慧,萌发爱护树木、珍惜自然的情感——将原好奇心目标深化为对生命智慧的感知,为后续 爱护树木的行为渗透埋下伏笔,更贴合生命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活动准备

    精选3-4种典型树叶(如银杏叶、松针、梧桐叶、冬青叶),减少样本数量,确保幼儿能深入观察细节。过多树叶样本可能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聚焦典型特征可帮助幼儿建立特征—概念的直接关联。

    补充树叶细节观察材料:如透明胶带(粘取树叶表面绒毛)、滴管与水杯(简单测试树叶吸水性,感知常绿树蜡质层 防水 特性),用直观实验帮助幼儿理解 常绿树叶子不易掉 的科学原理(蜡质层锁住水分),降低抽象认知难度。

    记录材料优化:原观察记录单仅设计分类贴树叶,建议增加 观察小任务栏:如 我找到的落叶树:叶子摸起来____(软/硬),颜色____;常绿树:叶子摸起来____(滑/扎),颜色____,用填空 + 选择的形式引导幼儿聚焦关键特征(质地、颜色),避免记录时无方向、随意贴。

    经验准备:原经验准备仅依赖幼儿日常观察,建议提前开展家庭树木观察小任务:发放简易任务卡,并在活动前分享家庭观察发现。通过家庭联动,让幼儿带着已有经验参与活动,避免因对树木陌生 导致探究兴趣不足。

    活动过程:深化探究内容聚焦典型特征,避免信息过载

    探索发现环节:原分组观察靠关键问题引导,建议给每组发放树叶探究任务卡,明确小目标,如:任务1:找不同——用放大镜看看落叶树和常绿树的叶子,找一找 叶子边缘是光滑的还是有锯齿的叶子上有没有小绒毛;任务 2:摸秘密——摸一摸两类树叶,说说 哪类叶子摸起来更厚,哪类更薄,并尝试用滴管滴1滴水在叶子上,看看水会不会滑下来(感知常绿树蜡质层)通过具体任务引导幼儿有序探究,避免部分幼儿仅玩树叶不观察,同时用滴水实验让常绿树叶子的特性从教师说变成幼儿亲手验证,深化探究体验。

    户外探秘环节:细化任务与引导,提升观察深度

    优化侦探任务:寻找树朋友 任务较笼统,建议发放 小树侦探记录卡(图文结合),让幼儿分组记录:树木类型、叶子颜色、地上落叶数量(多/少)、叶子摸起来的感觉等。教师提前在幼儿园标记3-4处观察点(如银杏树下、松树下),引导幼儿按观察点顺序记录,避免分组时混乱、无目标。

    优化对比提问:提问为什么这棵树落叶、那棵树不落叶较抽象,建议结合具体现象提问,如:银杏树叶掉了,树枝光秃秃的,它冬天会不会冷呀?松树叶子没掉,还绿绿的,它是不是有‘小办法’不怕冷?

    活动延伸:强化持续性与探究性,让探究不止于活动结束

    科学区:新增树叶吸水性对比实验提供落叶树与常绿树叶子、透明杯子、水、量杯,让幼儿每天观察不同叶子吸水后重量、形态的变化,记录哪类叶子不容易烂、吸水少,验证常绿树蜡质层防水的特性;

    阅读区:阅读区建议增加幼儿自制《我的树木观察日记》:提供空白小本子,让幼儿用图画+简单文字(教师辅助记录),记录每天看到的树木变化,并定期在阅读区分享自己的日记,让阅读与探究结合,提升语言表达与记录能力。

    四、总结任务,明确后续步骤

    主持人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梳理教师们提出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强调优化教案的重要性和方向。

    布置任务:

    根据本次研讨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的活动方案。

    布置下一次研修活动的任务,组织教师进行修改后教案的实践教学,开展教学观摩和评课活动。




    通过本次深入的教案分享与集体研讨,课题组围绕如何提升大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质量,达成了以下核心共识:

    首先,活动设计应遵循“目标具体化、材料工具化、过程结构化、延伸持续化”的优化原则。这意味着要将抽象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可理解、可践行的具体行为,如将“尊重生命”细化为“不揪含羞草叶子”。活动材料应成为支持幼儿深度探究的工具,通过提供对比性材料(新鲜与干枯树枝)和微观观察工具(放大镜、滴管),有效降低认知难度。活动过程需通过“探究任务卡”和“争议性案例”(如休眠种子)进行结构化设计,引导幼儿有序、深度地参与。学习延伸则应强调持续性,通过设置科学区实验、自制观察日记等方式,将单次活动的兴趣转化为长期探究的习惯。

    其次,生命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有机统一。教育活动不能止步于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幼儿从“知道”落叶树与常绿树的区别,到“感受”植物适应环境的生命智慧,最终落实到“爱护树木”的具体行动上。通过制定《生命保护公约》等环节,将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护内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整合发展。

    再次,活动设计必须精准把握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针对幼儿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特点,应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如用“滴水实验”让幼儿亲手验证常绿树叶的防水特性,远胜于教师的单纯讲解。同时,活动内容需紧密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从班级自然角到家庭宠物,让探究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从而有效激活幼儿的思维,提升学习效能。

    最后,本次研讨活动本身也证明,集体研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课题深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教师们不仅优化了教案,更深化了对生命科学教育理念的理解,提升了分析教材、设计活动的核心能力,营造了互助共研的良好氛围,为课题的后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物化成果





    已是首条
    下一条:课题活动:课题研究课成果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