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实录
㈠缺勤情况——大调查
今天是3月23日,孩子们停课后返园的第一天,来园后,孩子们发现班级
里好多小朋友没有来,他们提出问题:怎么这么多小朋友没有来幼儿园?他们都生病了吗?追随孩子们的问题,开展了关于缺勤统计的活动,每组请一名代表统计并将小组每个人的缺勤情况记录下来。

孩子们先了解了组里每位小朋友的缺勤原因,然后制作了缺勤统计表将结果记录下来,经过各组的讨论,他们决定统一用“√”表示来园的小朋友,用“× ”表示未来园但是未生病的小朋友,用“× ”表示未来园生病的小朋友,他们将组里每个幼儿的情况记录相应的学号后面,并且统计了组里一共有多少小朋友生病了。完成后按照小组的顺序粘贴在大的“缺勤统计表上”,然后依次介绍了小组幼儿的缺勤情况。
歆瑶:我们组王嘉宜发烧了没来,哥哥弟弟是因为害怕被传染所以没来。
晓曼:我们组就来了我一个人,杨沐言、盛浩哲、牛牛、张芷嫣都发烧了。
芊含:我们组有两个人发烧了。
美嘉:我们组有四个人生病了没来幼儿园,就来了两个小朋友。
末学:我们组有三个小朋友因为发烧了没来幼儿园,我也发烧了但是好了所以来幼儿园了。
韵岚:我们组来的小朋友最多,来了三个人,有两个小朋友生病了没来。
歆瑶:我看第二组第三组生病的人最多,好像生病的人位置都在一起,他们都被传染了吧!
美嘉:而且我发现生病的人他们午睡的时候床也都靠在一起的。
末学:看来传染病真的很厉害,传染病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呢?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停课返园后,孩子们发现了很多同伴都没来,并且对他们缺勤的原因产生了探究兴趣,体现了孩子对同伴的关注。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能够用统计表的形式统计组内幼儿的缺勤情况,并且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记录结果,通过交流讨论他们发现传染病的聚集性,对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南》科学领域(一)目标2-4中指出“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本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记录表征能力的发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对于传染病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幼儿难以进行直接的探究,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追随孩子的问题和兴趣,利用相关绘本开展活动,还可以通过“面粉实验”“细菌培养实验”“纸屑实验”等让幼儿感知传染病的一些传播途径,在生病的幼儿返园后,也可以请他们讲一讲自己生病的经历,从而丰富幼儿关于传染病的经验。
㈡传染病——大揭秘
⒈流感症状——大分享
三月的最后一周,生病的孩子们也差不多都返园了,他们和同伴分享自己生病的经历。
浩哲:我发热了,发热发到了40℃呢,头好痛,感觉人晕乎乎的。
牛牛:哎呀,我也发热了,我还吐了,吃饭都吃不下,一点力气都没有。
梓宸:我咳嗽咳得感觉肺都要咳出来了,嗓子好痛,话都说不出来了。
芷嫣:我还拉肚子,一会儿就要去厕所拉一下,一会儿就要去拉一下,肚子很难受,浑身没力气。
歆瑶:原来得了流感这么难受啊,还好我没有生病,那么流感到底是怎么传染的呢?
⒉传播途径——大探索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进行了猜测和讨论。
梓宸:爸爸跟我讲过,说流感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我们说话、咳嗽的时候病毒就会跑到空气里,离得近的人就可能会被传染。
瀚瀚:病毒还会通过接触传播。
语嘉:我在语言区看到了一本绘本好像是讲得病毒的,我去找过来看一看里面有没有讲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语嘉到语言区的书架上找到了《病毒小子威利》这一本绘本,孩子们聚在一起阅读,在其中找到了病毒的一些传播途径。
梓宸:爸爸说得没错,病毒真的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还能通过接触传播,通过用手去碰别人会传播,我们碰过的东西别人再去摸也可能会被传染。
成成:还能够通过昆虫传播呢!
孩子们将他们的发现记录了下来。
在孩子们初步了解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后,我提供了面粉、纸屑、面包和密封袋等才来支持孩子们通过小实验进一步感知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⑴面粉实验
孩子们用面粉模拟病毒,歆瑶在手上沾上面粉,然后去摸了摸芷嫣的手,发
现芷嫣的手上也沾上了面粉,嘉宜说:“你手上的病毒到了我的手上。”歆瑶去语言区拿绘本看,芷嫣也想看这本书,于是歆瑶看完后将书给了芷嫣,芷嫣看到绘本的封面上有白色的东西,然后看了看自己的手,发现自己的手上也有,她对歆瑶说:“你手上的病毒到了绘本上,又到了我的手上。”
⑵纸屑实验
区域活动的时候,可可拿了一些废纸屑,她对着纸屑假装咳嗽、打喷嚏,说话的时候也对着纸屑,过了一会儿发现纸屑上有一点湿,她说:“我嘴巴里的病毒到了纸屑上。”
⑶病菌培养实验
区域活动的时候,浩哲和可可在科学区做病菌培养实验,浩哲没有洗的手拿了一片吐司在上面摸了摸,然后将吐司装到了密封袋里,并在密封袋上做上记号,可可先去用洗手液洗了手,然后再拿了一片吐司装到密封袋里,同样做上记号,然后将两袋吐司放在了窗台上。孩子们每天都来观察两片吐司的变化,过了几天,他们发现用脏手摸过的吐司上面出现了黑黑的霉点,用干净的手摸过的吐司上则没有出现。美嘉说:“看来吃东西之前要认真洗手,不然手上的病毒、细菌会沾到食物上,然后进到肚子里,就会生病了。”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本次活动中,通过生病幼儿的经验分享,孩子们了解了流感的一些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腹泻、乏力等。对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并能够通过绘本去寻找答案,本次活动中,孩子们还通过“面粉实验”“纸屑实验”“病菌培养实验”等直观地感知到了病毒是如何传播的。《指南》中科学领域(一)目标2中指出“能够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活动中,可以看出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合作探究,看出孩子们有对比试验、观察的思维,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指南》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次活动中提供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让看不见的病的看得见,丰富了幼儿关于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对于传染病的认知主要在孩子们经历过的流感,后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拓展幼儿其他常见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水痘等的经验。
㈢传染病——大预防
⒈预防方法——大讨论
在了解了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后,孩子们对于如何预防传染病展开了讨论。
颖诺:我们要多运动、多喝水、多吃饭菜,这样我们的抵抗力就会增强,传染病就不会来找我们了。
梓宸:还要注意卫生哦,手上会有很多脏东西,要把手洗干净。
芊含:有传染病的时候,我们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出门要戴口罩。
可可:我们还要多睡觉。
孩子们还邀请了保健老师来给大家讲预防传染病的小知识,通过保健老师的授课,孩子们了解了更多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⒉预防行动——大实践
在了解了传染病的危害以及与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方法,比如:积极参与体锻活动,每周一次班级卫生大扫除,用餐尽量“光盘”,勤用七步洗手法洗手等。保育员也能配合做好日常的开窗通风、卫生消毒等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