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天相遇
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南郊幼儿园 魏孟如
案例背景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在课程实践中,追随儿童视角,尊重儿童兴趣,活用环境资源”。故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大自然与环境中的教育价值,为幼儿创造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得到更优发展。
而明媚的春天是幼儿亲近自然,与环境互动的好时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乐于探索与发现,乐于交流和表达,春天于幼儿来说就是一个蕴藏无尽珍宝的宝盒,是一本精彩纷呈的百科全书,充满着无尽的惊喜。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有清新的空气,有和煦的阳光,有花红柳绿的美景……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与春相遇”项目活动,让幼儿乘着春风,走进春天,感受春天,在春天里尽情释放自己的热情,探索春天的秘密,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案例实录
㈠找春天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临,花儿开了,小草发芽了,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利用散步及户外活动时,幼儿开始寻找春的脚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树上的枝头长出了小芽芽”“小草从泥土里冒出了头”……
图:在幼儿园里寻找春天
幼儿园里的春天和外面是一样的吗?基于幼儿对寻找春天的兴趣,我们鼓励家长周末带幼儿到户外走走,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受春天。当他们寻找到自己认为的春
天后进行合影留念,有的与小花合影,有的与小草合影,有的与刚刚发芽的小树合影等等。找到春天的小朋友们脸上都洋溢着认真、可爱、开心、快乐,就好像春天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图:在幼儿园外寻找春天
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每个幼儿眼中的春天是各有不同的,在寻春之旅后幼儿对春天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图:幼儿表征眼中的春天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季节的变化,感受春天的到来。他们对春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他们的心中,春天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幼儿能关注春天的天气、花、芽等变化,通过看、摸、闻、听等多感官与春天进行互动,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他们对春天有着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理解,并能运用语言、图示、符号等形式表达他们自己眼中春天的样子。从幼儿的表征中可看出,幼儿能运用多种颜色,丰富的线条和图形进行构图,呈现出漂亮的花朵、发芽的小草、灿烂的阳光等景色。在寻春过程中,萌发了幼儿对春天的热爱,享受了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陶知行先生曾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花草鱼虫就是最好的百科全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幼儿在与大自然、大社会的接触中尽情的看看、听听、想想、摸摸、做做,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心理,获取最真实的感受。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学会观察、学会创造。
在后续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瑰宝,结合春天的季节特征,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兴趣,去发现幼儿的“发现”,聆听他们的话语,追随他们的脚步,鼓励幼儿在大自然这本活教材中自由地探索,自在地学习,丰富春天的经验,感受春天的美好!
㈡春天的植物篇
⒈春天的植物之春花
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在我们幼儿园里的各个角落,也都盛开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它们的盛开吸足了幼儿的注意力,虽然他们叫不出花儿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花儿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伴随着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在幼儿园探寻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
“我发现了一朵花像木耳一样,它只有半个花瓣,别的花都是整个围着花蕊的。”
“这朵花摸起来软软的,还有点湿湿的,肯定是昨天下雨淋到了。”
“这种花瓣是一半橘色一半黄色。”
“为什么花有这么多颜色呢?”
“因为花加了颜料。”
“因为花上面有彩虹色素。”
“我觉得花蕊和花瓣合起来像个盘子一样。”
……
图:幼儿观察春日里的花儿
图:幼儿表征花儿的发现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在幼儿的言语交流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对花儿兴趣浓厚,能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等多种感官探究花的秘密,感知花儿的多样性。能从多维度表达自己的发现或猜测,如花的颜色,造型、触摸感觉等。同时他们对花儿的颜色格外的关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猜测花儿为什么有很多颜色的可能性。
各种各样的花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对于大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是幼儿在成长中获得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花儿探究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获得许多教师和书本无法给他们的实践经验,发现了春天花儿的美丽与多样性,这样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自然的、身边的一些事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春天的花朵开放在幼儿熟悉的地方,激发了幼儿亲近自然、探究花朵的热情。教师应让幼儿经常接触大自然,在观赏各种花朵的同时,自身树立乐于探究的好榜样。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即为幼儿探究花朵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也为幼儿提供物质条件,满足他们探究的乐趣,为接下去的探究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思考、观察,同时不急于对幼儿的答案做任何对错评价,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支架,根据幼儿的疑问,鼓励他们亲自考察和研究寻找答案,例如幼儿讨论到的花儿为什么有这么多种颜色的原因。不仅可以让幼儿收获知识,也间接让幼儿收获技能,加深印象,丰富经验,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⒉春天的植物之春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在春天播种下希望,来日才有硕果累累的收获。经过与幼儿的谈论,土豆种植成了他们的首选。在家人的帮助下,幼儿将土豆进行土培或水培,并带到幼儿园,随着幼儿对土豆近距离的接触与观察,他们对土豆有了更深入的发现,“土豆有长长的,有圆圆的。”“土豆上面有坑。”“土豆可以种在水里也可以种在土里。”……随后,幼儿将种植的土豆放到自然角,利用散步等时间,给土豆浇水、换水等。在幼儿悉心照料下,土豆终于发芽啦!他们欣喜地看着土豆一天天的变化,并记录下土豆的生长过程,有时还要给土豆量个身高。“我种的土豆冒出小芽芽啦,尖尖的、小小的。”“我发现土豆的叶子上有好多白白的毛毛。”……
图:幼儿观察、记录土豆的生长变化
图:幼儿表征土豆的生长过程与变化
除了自然角的土豆种植,我们的蔬菜园还种植了大蒜。幼儿最喜欢在散步时,去观察与照顾,当土地干了,他们会给它浇水;当有杂草了,他们会一起拔草清理。
图:幼儿在蔬菜园拔草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结合春季,在自然角里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幼儿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通过土豆及大蒜的种植活动,幼儿收获了对土豆等植物生长过程的认知经验,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种植的步骤流程,种植方法,感受精心照顾植物的快乐。从种植到发芽到长叶子,再到现在的开花,幼儿都在耐心的照顾与呵护,每天都会关心土豆、大蒜怎么样了,需不需要换水或浇水,该怎么更好的照顾好它。在春种的活动中,幼儿不仅以生动的形式和具体的行动关注土豆等植物生长变化的每一个过程,积累关于植物生长的初步经验,感受到了植物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还促进了幼儿爱生活、爱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和做事坚持的意志品质。
教师思考与支持:
植物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幼儿观察、照顾、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等都蕴含着许多发展机会,能够帮助幼儿发展各种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种植,要利用散步等机会,经常带领幼儿观察种植的植物。观察记录获得的信息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他们向科学迈进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录可以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规范化。所以,在活动中,教师也格外的注重幼儿的观察与记录,为幼儿准备了专门的土豆种植记录本,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发现,土豆的生长过程。
㈢春天的动物篇
⒈初遇小蝌蚪
在我们班级的季节桌上多了好多“黑色的小生物”,那是小一班王老师送给我们班的小蝌蚪。黑乎乎大脑袋的小蝌蚪自然是吸足了幼儿的关注,他们纷纷围在一起,观察起了小蝌蚪。“小蝌蚪的头是椭圆形的。”“小蝌蚪的尾巴长长的,游起来一摇一摆的。”有的幼儿觉得小蝌蚪全身都是黑黑的,看不到它的样子,于是自己去找了放大镜进行观察:“我用放大镜看到了小蝌蚪的嘴巴是弯弯的。”还有的幼儿用小手轻轻的触摸小蝌蚪:“小蝌蚪身上滑滑软软的,好舒服。”
图:幼儿在观察小蝌蚪
图:幼儿表征观察到的小蝌蚪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与蝌蚪的“零距离”接触让幼儿兴奋不已,他们通过触摸、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等,对小蝌蚪的外形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小蝌蚪的认知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些认知经验不再是直接灌输给幼儿的,而是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提升自己的经验。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当幼儿对事物有了憧憬和探究欲望时,教师应做一个支持者,带着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此机会,教师可以追随孩子的兴趣,以“小蝌蚪”为主线,通过养蝌蚪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为幼儿创造探究的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懂得保护动物、照顾动物。
⒉小蝌蚪吃什么
仔细地观察小蝌蚪后,紧接着新的问题出现了:小蝌蚪需要吃什么呢?它怎么才能长大?为此,我们开展了一场“小蝌蚪吃什么”讨论会。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蝌蚪可能会喜欢胡萝卜,就像小兔子一样。”“小蝌蚪生活在水里,应该会喜欢吃水草。”“小蝌蚪喜欢吃饼干和棒棒糖,因为它们很好吃。”幼儿的猜测都各不相同,为了了解蝌蚪到底喜欢吃什么,他们尝试给小蝌蚪喂不同的食物。经过幼儿的讨论与投票,他们决定喂饼干屑、面包屑、米粒、发糕、水草、叶子等食物。为了更方便观察小蝌蚪吃食物的情况,他们将小蝌蚪分家,每个瓶子里放几只小蝌蚪和不同的食物,并做好标记,然后观察哪种食物在变少。
图:幼儿表征小蝌蚪喜欢吃什么
图:幼儿根据猜想,喂小蝌蚪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幼儿发现面包、水草、叶子、饼干屑小蝌蚪都喜欢吃。
图:幼儿观察小蝌蚪进食情况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对于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幼儿能进行大胆地想象,或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理。在投喂小蝌蚪的过程中,他们能积极参与,并耐心观察小蝌蚪的进食情况,积极性特别高。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对于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激发他们照顾小蝌蚪、关心小蝌蚪的情感。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应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小蝌蚪喜欢吃什么,教师并未直接告知幼儿答案,而是与幼儿一起讨论,并引导他们通过亲自投喂,持续观察,了解小蝌蚪喜欢吃的食物。在此过程中,幼儿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⒊小蝌蚪为什么会死
在小蝌蚪来到我们班的第10天,晨晨在观察小蝌蚪时,发现有小蝌蚪死掉了,并且有只小蝌蚪在吃死掉的小蝌蚪。教师也发现了,便用手机录下了死掉的小蝌蚪被吃掉的过程,并请幼儿观看、讨论。对于小蝌蚪为什么会死,幼儿也是疑惑不解,他们纷纷猜测:“小蝌蚪身上是不是有病毒,所以生病死掉了?”“我看到水变得脏脏的了,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没给它换水,它被污染了。”“有可能别的小蝌蚪欺负它,它受伤死掉了。”
为了探寻真正的原因,教师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通过网络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原来蝌蚪不能吃含油脂的食物;一次不能给蝌蚪喂得太多;要经常换水;不能用含氯的自来水直接喂养……另外,小蝌蚪不仅会吃水草等食物,它们还喜欢吃死掉的腐尸。
图:死掉的小蝌蚪、幼儿观察死掉的小蝌蚪
图:幼儿表征小蝌蚪死掉的原因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指南》中指出幼儿能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小蝌蚪来到班级后,幼儿能够照顾小蝌蚪,喜欢并亲近小蝌蚪。当小蝌蚪死了,幼儿的情绪被小蝌蚪牵引着,能猜测死掉的原因并对对此感到伤心。通过此事,幼儿逐渐懂得了原来照顾小生命的成长也是需要责任感的,需要更多地细心、耐心与科学。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小蝌蚪死掉虽是意外情况,但教师能及时地抓住探索与教育契机,利用手机录像的方法,让更多地的幼儿了解到此事,并鼓励幼儿探讨蝌蚪的死因,让幼儿的经验得到生成和深化。
在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绘本《獾的礼物》,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生与死,通过温馨感人的小故事,让幼儿明白死亡对于生命来说或迟或早都会发生,接受生老病死,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让幼儿从中学习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让幼儿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转,我们必须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
⒋小蝌蚪变幼蛙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幼儿对小蝌蚪的照顾更加细致,他们坚持每天认真喂养,勤换水。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长大了,它们的身体有了新的变化。很多幼儿观察到,有几只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小蝌蚪的后腿弯弯的,像闪电一样。”“小蝌蚪的后腿长出了脚掌,好像鸡爪。”当后腿长出脚趾时,前腿也冒了出来。当四条腿越来越像青蛙的腿时,它的尾巴在慢慢地变短,已经是幼蛙的状态了。幼儿发现这时的小蝌蚪:“会躺着喝水。”“脸看的更清楚了,好像在扮鬼脸。”“它的腿可以劈叉了。”
图:幼儿观察小蝌蚪、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图:幼儿表征不同阶段小蝌蚪的形态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是比较明显的,从“小蝌蚪到长出后腿,到长出前腿,到尾巴不见”,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再只是从绘本上和电视上被动地了解这些知识,而是在平时观察和照顾小蝌蚪的过程中,关注蝌蚪生长,真真切切地发现并感知生命成长的变化。在照顾小蝌蚪的过程中,幼儿在持续观察中进入了深度学习的状态,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动手操作能力和照顾动物的爱心和责任心。同时,感受到了神奇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的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通过幼儿饲养小蝌蚪活动,教师知道要深入课程活动,细致观察必不可少,教师要敢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给幼儿提供支架,并根据活动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在与幼儿的积极互动中,共同寻找答案。自然生命教育应立足于幼儿的学习需要和认识的基本原则,强调回归自然,尊重生命,与生命紧密结合,使幼儿尊重自然,热爱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及生命的意义。在观察、照顾小蝌蚪的过程中,教师担任了观察者、引导者与材料、机会的提供者,满足幼儿的探究与发现。
关于小蝌蚪的故事还未停下,在后续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深入探索小蝌蚪变成青蛙后的秘密。
㈣春天的趣事篇之春游
《指南》中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即大教育”,为了不辜负大好春光,更为了让幼儿真正走进大自然,开阔视野,探秘春天的秘密,体验集体出游的乐趣,我们利用周边资源进行了与春天双向奔赴的春游活动。
⒈春游准备时
幼儿对于春游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期待,但有关春游的相关经验都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因此在春游活动开展的前期,我们通过相关话题的讨论,对幼儿的经验进行了整合与铺垫。
对于春游去哪里,又去做什么,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法:
“我想去爬山。”
“我想去有大草地的地方,可以放风筝,也可以野餐。”
春游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呢?大部分幼儿想带的东西太多了:
“要带水杯,春游渴了就可以喝。”
“我想带饼干,带很多的水果。”
“我要把我最喜欢的玩具带上。”
幼儿想要把自己的东西都带去,一个小小的书包能装多少东西呢?携带那么多东西真的方便吗?通过幼儿的反馈,我们再次讨论。最后,根据食物、用品等实际需要进行分类整合,选择带最需要的物品。
图:幼儿表征对春游的畅想
图:幼儿表征春游准备的物品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当我们倾听幼儿的想法,相信和尊重幼儿,不难发现小班幼儿的小脑袋里也藏着大大的奥秘。他们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判断哪些东西是必带物品,哪些东西非必需品可自主带。让幼儿在思考中成长,形成自我思考、计划安排的能力。通过相关话题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积累幼儿关于“春游需要准备什么物品”的经验。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幼儿,支持他们自主对春游进行设计,最终达成在玩中学的目的。并广泛接收各个幼儿的期待,尊重每位幼儿的想法,最后在大家一致认同的情况下做好春游前期的准备。
外出春游,安全教育重中之重。以往我们常常通过教学活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春游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把这个话题抛给幼儿,让他们在与同伴相互讨论、交流中,预判春游活动的潜在危险及注意事项,不断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评估风险的能力。
⒉春游进行时
为了春游,幼儿做了很多准备,终于,期盼已久的日子来临了,他们迎着春天的暖风,和小伙伴手拉手,兴奋地投入春天的怀抱!
春游当天,我们积极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春色,从花草到树木,从颜色到气味,从大地到天空……幼儿也积极的调动五官感受着春天的变化,发现春天的奥秘,享受春天的美好,并用纸、笔记录下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图:幼儿观察、探索、记录春天的发现
图:幼儿表征春游时的发现
孩子们计划中的“春游”从不缺“美食”,惬意的美食分享时光终于到啦!他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沐浴春光,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向同伴分享食物。这一刻,他们学会了分享,增进了交流和感情,体验了集体生活的乐趣。
图:幼儿品尝、分享美食
春游活动意犹未尽,回到幼儿园幼儿还在不断的讨论自己都在春游的时候做了些什么,发现了什么,并用不同方式展现自己对春游的独特记忆。
图:幼儿表征春游发生的故事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走近大自然,感受春天。沿途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等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好的“活教材”,幼儿观察着、发现着、感受着这春意盎然的美景。他们对每样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观察中获得惊喜,这便是春游赋予幼儿最纯粹的幸福!从春游前的准备到实施的过程,幼儿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从对春游的畅想——春游物品准备——讨论春游安全及注意事项——春游体验,他们学会了商量、分享、合作、迁移,拓展和运用,积累了关于物品筹备与整理、垃圾收集等经验,感受到了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体验到了在春游中与同伴一起分享的快乐,是走向深度学习的开始。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活动的实施要以幼儿为中心,贴近幼儿的生活。当幼儿对春游有着极大的兴趣时,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而幼儿是活动真正的主人。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联合家园社的力量与资源,支持幼儿在春游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解决问题的经验。春游活动不仅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身体,还增进了师生、亲子和家园之间的情感。
三、案例分析
㈠幼儿的收获
从园内寻春开始,幼儿表现出对春天的探索兴趣,通过自己的感官(手、眼、鼻子等)感知春天的到来;在了解春天探究活动中,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春天的特征,发现动植物的变化,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记录;种植活动中,幼儿敢于探究和尝试,主动探知植物生长的秘密,增添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兴趣,记录自己的发现,懂得分享;在观察、照顾小蝌蚪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了解了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在春游活动中,幼儿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和他人,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并积极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发现春日里不同种类的植物,切身体验从冬到春的变化。
通过感知春天的活动,幼儿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感知春天的美景,知道春天是播种和植物生长的季节,能关心爱护春天的芽、花、草等植物及小蝌蚪、小乌龟等动物,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途径与春天互动,幼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初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萌发了对春天的热爱,享受到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㈡教师的启示
在与幼儿感知春天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结合季节特点及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走进大自然,鼓励幼儿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途径与春天互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逐步地亲近和喜爱春天,并大胆用多种途径表达、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情感、感知和体验。同时,创设出丰富教育活动、利用好周边的教育资源支持和满足获取更为丰富的经验。幼儿的收获让我们看到了自然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在他们的主动探索和感知中,自然给予他们答案的过程,学会放手、学会支持是我们这个活动下看到的最大的课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