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青苔
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南郊幼儿园 高雅洁
案例背景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孩子们喜欢在小木屋里喝水休息、讲悄悄话、玩过家家;喜欢站在树桩上和大树比比高;喜欢蹲在小路旁挖掘泥土寻找小虫;喜欢拾掇落叶、收集大大小小的石头……如此丰富的场地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和探究的东西太多了,一天几个孩子蹲在地上仔细观察着什么,原来他们发现了一片绿绿的“草”。沫沫说,“老师,这里有草”。这里的“草”不一样,其他小朋友也都来摸摸这些“草”。小朋友们自发去寻找这些小精灵喜欢生长的地方;在找一找、看一看、挖一挖、摸一摸的过程中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他们的兴趣与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亲密结合,产生了积极有益的主客体互动。
二、案例实录
㈠找—发现青苔
沫沫小朋友今天带来苔藓,来到了我们的植物角,大家都围观过来看到沫沫带来的植物。
丽丽:“植物角需要带植物来,这是植物吗?”
沫沫:“当然呀,这是苔藓,我们家门口有很多这种,绿绿的,它也是在泥土中生长的。”
丽丽:“这个摸上去有一点软软的,很舒服。”
沫沫:“有一点像我爸爸的头发,短短的,但是也是软软的。”
丽丽:“我这个上面还有一根根长长的发芽的样子,是不是这个上面还能发芽呢?和我们的种子发芽一样。”

沫沫:“我之前看见过这个青苔还能开出漂亮的小花呢,让我们能把它集中种植下去,肯定能长出很多很多漂亮的小花。”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在班级植物角添置新的植物角的过程中,小朋友们能够自发的带来的很多不同的植物,都能带来很多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苔藓的出现是打破了原本植物角中植物的品种,让孩子们对于植物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并且能够通过观察、对比、触摸等等形式,初次对苔藓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多孩子其实很少关注过这个品种的植物,也是第一次看到,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孩子们利用饭后散步、周末郊游时寻找着青苔,记录着自己的发现。在寻找青苔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又引发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地方会长青苔呢?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师幼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得出结论:青苔喜欢生长在阴暗和潮湿的环境中。
㈡看——对比青苔
今天小朋友今天在门口观察青苔的时候主动发现了:“怎么会有不同的形态,有的是墨绿色的,有的是青青的,有的还长出了不同的芽。”他就很好奇的问,“青苔难道会有不同的品种吗?”然后他又来到了小朋友种植的微景观区,发现有的小朋友的青苔比较的厚,是墨绿色的,还有的小朋友青苔是很浅的,绿色,而且密度也相对比其他的会稀疏一点,他同时用手进行了触摸,然后和同伴进行了交流,“原来这个摸上去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软软的,有的是毛毛的,还有的是刺刺的。”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在晨间活动的时候,孩子能够自主的进行青苔的观察,并且通过触摸、观察等不同的形式来感知其他的品种是不同的,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能够清楚的发现精彩,它是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质地以及在表面长出的根须也是完全不同的。从而能够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在同一苔藓的类别观察、种植的品过程中能够探究出不同系列的其他青苔品种。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⒈把班级中不同的青苔进行观察对比,并且进行分类,把同种青苔放在一处,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活活动。
⒉查阅相关专业的知识,认识了解青苔的生活中常见的品种,对标班级中的青苔尝试了解不同青苔的具体系列名称等等。
㈢寻——校园中青苔哪里找?
雨后的幼儿园,清新的空气弥漫了整个幼儿园,孩子们在户外游戏后,他们有的在观察雨后小草有没有长高;有的孩子在欣赏雨后的花朵;还有的孩子坐在防腐木说着悄悄话......这时,一声急促而兴奋地喊叫声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皓宇:咦,地上长绿色的毛毛了?
涵涵:这个绿绿的是什么?难道是小草吗?
米悦:这个绿绿的小草真好看,摸起来毛茸茸的。

树苗:这不是小草吧,我见过的小草比这高呢。
米悦:这好像是青苔,我在公园的台阶上见过。
诺诺:老师,我知道这是青苔,我们上面植物角也有,我们再带一点进去。
就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 ,我走到了他们身边蹲下来,引导幼儿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小朋友们对幼儿园中出现的这片神秘的“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用小手轻轻地摸着,还趴在地上用鼻子闻着青苔的味道。)孩子们每一处找到的地方都做上了一个标记,形成了一个资源地图。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指南》中指出: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幼儿通过此次青苔生长环境的对比和观察,他们学会了耐心仔细地观察,知道青苔喜欢生长在潮湿背阴,阳光不强的地方。通过这次的观察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探索研究的乐趣。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然而,孩子们是善于发现的,在一次户外休息他们发现了这片神秘的植物,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彼此讨论,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这种教育契机就将自然资源与幼儿生活经验建立了紧密联系并产生了积极的互动。作为教师,我们不妨追随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一起走进青苔的世界里。
㈣创——青苔盆景
幼儿园内有很多青苔和共生的植物,老师鼓励幼儿有效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材料和资源,共同打造青苔小世界,让幼儿在玩中与环境融合、对话,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青苔之美,最是经久耐看。一盆小小的青苔,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它顽强的生命力亦是一种激励,给予孩子有关生命的启示。
师:制作微景观需要哪些材料呢?
米悦:需要一个景观盆。
师:可以用什么替代景观盆?
皓宇:美工区的透明圆球就可以。
树苗:还可以到自然角的挖着土来种青苔。
诺诺:可以捡一些小石子来,用来装饰。
米洋:我可以把多肉上的机器猫放上去做装饰,这样就更好看了!
......
孩子们经过讨论,分工到各个区角就地取材,并将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尝试制作啦!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为了培养幼儿艺术领域的发展让他们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并且激发幼儿模仿和进行大胆的探索创作,我们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和装饰青苔微景台。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打造出各种各样的青苔微景台。最后将微景台放在了科学区的有到最后,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学习,又美化了班级环境。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⒈是否能够更多的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结合其他的区域进行更多的创意活动。
㈤再生——创意青苔球设计
随着对青苔探究的不断深入,孩子们想法越来越多,又有了新尝试——制作苔藓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通过拌、捏、挤、包等动作将赤玉土、营养土、水苔、青苔结合在一起,制作成大大小小的苔藓球,体验相同材料不同制作的尝试。
沫沫小朋友今天带来苔藓,来到了我们的植物角,大家都围观过来看沫沫在做什么,只看到沫沫把所有的青苔上的泥理了下来,然后去水池边上打了一点点的水,把自己带来的泥土全部进行了打湿,然后沫沫就弄湿的泥进行了揉搓,把泥慢慢的搓成了一个圆圆的球形,做完了球沫沫把球放在了一边,然后把青苔放在边上进行一块一块的整理,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最终把青苔一块一块的铺平,可是沫沫尝试铺了一次上面的青苔很容易的就掉落下来,然后沫沫想着:“是不是太干了?”又继续在青苔上加上了一点点的水,继续把青苔铺在上面加的,加了水的泥土就很容易粘在了与青苔站起来,然后就这样一块接着一块把青苔给粘起来了,变成了一个青苔球。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在幼儿探究青苔的过程中,已经制作了一个青苔的微景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自发的想到能否用青苔来制作一个静态球,让它固定在一个容器中自由的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由的进行探索,尝试用泥土来作为一个青苔球的底座,并进行一片一片青苔的连接,在这个尝试过程中失败了很多次,出现青苔一直不能很好的进行固定的过程,但是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尝试,最终获取自我探究的成果的乐趣。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伟大的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这场探苔之旅中,孩子们能够自主选择,与环境材料充分互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学习能力的发展的同时更体现出好奇、专注、探究、合作等良好学习品质,最终收获了知识与经验。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青苔那份“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坚韧与勇气!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孩子们在雨后与青苔的邂逅中,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观察,发现青苔的生长环境以及独特的美。在探索中,孩子们能够亲近大自然,了解不一样的知识,小小的青苔也蕴藏着大大的奥秘,在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都有着无限的学习潜能。青苔之旅还未结束,期待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