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故事《咕卡!咕卡一下》
    2023年04月14日  

    咕卡!咕卡一下

    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南郊幼儿园 李陆丹

    一、案例背景

    子欣和小翼最近对一样游戏特别感兴趣——咕卡。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于是请她们介绍一下咕卡。

    子欣:咕卡就是一个卡片,上面能贴好多的贴纸。

    小翼:贴纸各种各样的,很漂亮的,对了还有小玩具也可以贴在上面的。

    还有一些幼儿也提供了关于咕卡的信息,从孩子们的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咕卡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游戏,能用贴纸和玩具贴在塑料片上作为装饰。

    很快,咕卡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孩子们往往将自己喜爱的贴纸贴在塑料片上,时间一久,班级中多了好多贴着各种贴纸的塑料片。

    二、案例实录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一一和我多要了两张白纸,并说:“我发现了一个新的方法。”

    只见她在画纸上画了一些小猫小花小女孩,然后用剪刀沿着这些图案的轮廓剪了下来,用双面胶贴在了原来画好图画的纸上。

    “老师你看,我自己制作的咕卡!”一一举着作品开心地说。

    其他小朋友见了,也纷纷在艺术活动中推行采用了这个方法,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孩子们从热衷于“咕卡”常态的小猫小狗图案。到后来能够结合原本图纸的实际主题“咕卡”出切合主题的内容。比如欣怡画了海底世界,她就额外制作了“热带鱼”“海草”“美人鱼”等贴纸粘贴在作品上面。

     

    图:绘画中的咕卡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幼儿通过“咕卡”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崭新的游戏经验,并且在日复一日的游戏中稳固了经验基础,于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迁移游戏经验,将其内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并且在不断地艺术表现中革新内容,修复完善原本的游戏方式,让游戏更充实。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指南》中强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幼儿能够通过强烈的兴趣对某样游戏产生持久的专注,从而获取游戏经验,并且能够在日常活动中迁移经验,将艺术活动表现得游刃有余。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体验和空间,帮助幼儿进一步产生兴趣,并且投入到游戏中,从而产生更多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小翼用几张白纸粘贴成一本小册子,然后,在不同的页面制作成了小美的不同的生活状态。比如小美家的浴室,里面“咕卡”了镜子、浴缸、马桶,甚至梳子、化妆品等等都有。欣怡则粘贴出了一家家店铺,比如超市中“咕卡”了小推车、柜台、水果、零食等等。

    小翼一边翻页一边向大家讲解:这是浴室、这是房间……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的,非常入神。

    欣怡说:“我们还要弄一些装饰品上去呢,就像手账一样,这本手账可以越做越多,做不完的!”

     

    图:咕卡手账本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幼儿对于“咕卡”游戏是越来越娴熟,并且自己能挖掘更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方式。也许是孩子在一些平台上看到了手账本的游戏,于是将咕卡与手账有效结合起来,再融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了极具幼儿特色的咕卡手账本的游戏。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皮亚杰提出 :"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我们可以看出,咕卡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期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多样的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 但材料的给予要体现目的性、丰富性、可塑性、层次性。材料的数量及种类皆会影响到幼儿游戏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材料的投放种类不能单一,高结构材料(如现成的贴纸)过多或者低结构材料过多皆不可取。

    子欣带来了一种能给小人换不同衣服的贴纸,她和欣怡一起玩这个游戏,不亦乐乎。

    思思和心如坐在一边看着她们玩,也不去玩别的游戏。我问:“你们怎么不玩游戏呢?”思思说:“我们没有这个贴纸。”我说:“你们可以自己做呀?”思思挠了挠头:“这个怎么做呀?”心如也表示非常惊讶。小翼在一旁说:“当然可以自己做呀!你们把小人画出来,然后再画一些衣服,剪下来贴在小人身上不就行了。”一一附和说:“对!就和我们玩咕卡一样!”

    思思和心如听见了,立马行动起来。但是我关注到两个小朋友的制作方法不太一样。

    心如是仿照小翼说的,先画一个小人,然后画一些漂亮的衣服,剪下来粘在小人的身上。

    而思思是画好了小人之后,剪下一张小纸片,放在小人身上对比了一下,大小差不多再在纸片上画下裙子。画好后再在小人身上对比一下,确定大小合适后再剪下来,粘在小人的身上。

     

    最后两个小朋友呈现出来的作品,心如的衣服比小人大很多,不是很合身。而思思的却衣服与小人非常匹配,完美程度接近小朋友自己买的贴纸。

     

    图:咕卡换衣秀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幼幼学习”是一种多形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交往特点,幼儿到了大班,已经有自己的主见,同伴间相互比较了解,有自己喜爱的好朋友,建立了牢固的友谊,由孩子自由选择同伴,从而共同承担游戏任务。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不是简单机械的“被合作”发展过程,而是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基于自己与人相处的喜好,自主地寻找喜欢的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在“被合作”的合作游戏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而影响到游戏的注意力。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幼儿的游戏水平不一,游戏方式亦不同,教师若是在没有弄清原由而随意介入,老师的用心良苦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指南》中指出:“教师介入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时应有目标意识。”国外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高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但在此,教师的介入大概率是正面的引导。如果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打断了幼儿的注意力,限制了孩子的游戏探究行为,对幼儿的专注力进行了转移,教师这样的介入对幼儿游戏专注力的培养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三、案例分析

    实际上,在整个咕卡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本班幼儿展现及发展最为明显的是他们专注力的发展。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剪剪贴贴,到后来不断深化游戏内容,能坐下来安安稳稳地进行长时间的手工活动,幼儿的注意力的发展是非常鲜明的。

    注意力会受到活动内容的影响。开展活动的内容过浅不能吸引幼儿的

    注意力,活动内容过难也使幼儿无法集中注意力;活动内容有无兴趣也直接会影

    响幼儿的注意力。既然活动内容对幼儿注意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师设

    计活动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及兴趣、需要,幼儿只有对活

    动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才会放在活动中,才会达到活动目标。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游戏的弊端就是,性别差异明显,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受咕卡游戏的吸引,比起女孩子,大部分的男孩子还是无法提起对咕卡游戏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改善活动内容,增设男生更感兴趣的游戏内容。

     

     

    上一条:4月观察记录
    下一条:3月观察记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