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课题二——案例分享会活动记录
    2023年05月17日  


    教师工作室档案3

    案例分享会方案

    研修背景:

    在课题《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支持性资源开发》的研究背景下,我园教师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的实践也在不断地进行,组织开展了一些班本课程,也撰写了课程故事。老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也存在很多困惑。因此,我们通过开展案例分享会,在分享与交流中,提高老师们运用生命科学资源开展班本课程的能力,以及课程故事案例的撰写能力。

    研修目标:

    通过分享案例,探讨课程案例的撰写的方式,提高教师课程故事案例的撰写能力

    分享班本课程故事案例,交流案例中资源的使用方式,提高教师运用生命科学资源开展班本课程的能力。

    研修对象:灵动工作室全体成员

    研修时间与地点:202351716:0017:00 南郊多功能室

    研修准备:

    教师自己撰写的课程故事

    研修过程:

    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在课题《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支持性资源开发》的研究背景下,我园教师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的实践也在不断地进行,组织开展了一些班本课程,也撰写了课程故事。老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也存在很多困惑。因此,我们通过开展案例分享会,在分享与交流中,大家重点看看老师们是如何运用资源开展活动的,以及完整的课程故事是怎么撰写的。通过这样的分享,希望能对老师们运用生命科学资源开展班本课程,以及课程故事案例的撰写方面有所启发。

    课程故事案例分享交流

    重点围绕资源开展了什么活动、案例的书写方式来介绍和研讨。

    小结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的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省重点自筹

    立项编号

    B-b/2020/02/273

    出席对象

    灵动工作室全体成员

    地点

    南郊多功能室

    时间

    2023517

    研究主题

    案例分享会

    所要解决问题

    通过分享案例,探讨课程案例的撰写的方式,提高教师课程故事案例的撰写能力

    分享班本课程故事案例,交流案例中资源的使用方式,提高教师运用生命科学资源开展班本课程的能力。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讨论法

     

     

     

     

     

     

    过程:

    一、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在课题《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支持性资源开发》的研究背景下,我园教师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的实践也在不断地进行,组织开展了一些班本课程,也撰写了课程故事。老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也存在很多困惑。因此,我们通过开展案例分享会,在分享与交流中,大家重点看看老师们是如何运用资源开展活动的,以及完整的课程故事是怎么撰写的。通过这样的分享,希望能对老师们运用生命科学资源开展班本课程,以及课程故事案例的撰写方面有所启发。

    二、课程故事案例分享

    教师重点围绕资源开展了什么活动、案例的书写方式等来介绍和研讨这些案例。

    ㈠《邂逅青苔

    案例背景

    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幼儿来到户外寻春。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发现了一种很微小、很有趣的植物——青苔。

    案例实录

    寻找青苔

    青苔搬家

    探秘青苔

    观察青苔

    青苔科普知识分享

    青苔吸水实验

    活动的亮点是,小朋友带上了水壶,准备在树上做个青苔吸水实验。他们把水浇在树干上,很快,青苔就变绿了,没浇到水的青苔还是白白的。他们用手摸,白白的青苔干干的,感觉快要死了,喝了水以后它就很快活过来了。

    ⒊案例分析

    青苔是我们身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当我们与青苔进行一系列的互动后,回望整个历程,这其中充满了幼儿、老师、家长三方面的参与,共同成就了此次邂逅青苔之旅。

    ㈡《关于值日生的那些事》

    案例背景

    值日生故事的开始

    案例实录

    值日生大讨论

    值日生工作内容讨论

    值日生牌制作

    值日生竞选大会

    值日大发现

    值日生评价

    亮点发现

    问题发现

    评价值日生

    值日生调整

    为了让评价更可视化,我们还设置了“星级值日生”,让幼儿根据自己在担任值日生期间的表现,依照评价标准在值日生任务表上进行自我评价,并结合幼儿代表的评价,来评选出星级值日生。

    ⒊案例分析

    成长是个持续的话题,从懵懂到发现,从感知到实践,孩子们通过值日生的工作体验,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学会了责任和担当,学会了帮助和感恩,学会了干净和整洁,提升了劳动技能,体会了辛勤劳动后的那份满足和感动。

    ㈢《传染病来了》

    案例背景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乍暖还寒,细菌、病毒也开始大量繁殖,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麻疹、急性腮腺炎等常见春季传染病的高峰期也随之到来。项目活动《传染病来了》源于孩子们一次流行性感冒的经历。

    案例实录

    缺勤情况——大调查

    传染病——大揭秘

    流感症状——大分享

    传播途径——大探索

    面粉实验

    纸屑实验

    病菌培养实验

    区域活动的时候,浩哲和可可在科学区做病菌培养实验,浩哲没有洗的手拿了一片吐司在上面摸了摸,然后将吐司装到了密封袋里,并在密封袋上做上记号,可可先去用洗手液洗了手,然后再拿了一片吐司装到密封袋里,同样做上记号,然后将两袋吐司放在了窗台上。孩子们每天都来观察两片吐司的变化,过了几天,他们发现用脏手摸过的吐司上面出现了黑黑的霉点,用干净的手摸过的吐司上则没有出现。美嘉说:“看来吃东西之前要认真洗手,不然手上的病毒、细菌会沾到食物上,然后进到肚子里,就会生病了。”

    ⒊案例分析

    课程的来源、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指导

    ㈣《与春天相遇》

    案例背景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有清新的空气,有和煦的阳光,有花红柳绿的美景……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与春相遇”项目活动,让幼儿乘着春风,走进春天,感受春天,在春天里尽情释放自己的热情,探索春天的秘密,感受春天的美好!  

    案例实录

    找春天

    春天的植物篇

    春天的植物之春花

    春天的植物之春种

    春天的动物篇

    初遇小蝌蚪

    小蝌蚪吃什么

    仔细地观察小蝌蚪后,紧接着新的问题出现了:小蝌蚪需要吃什么呢?它怎么才能长大?为此,我们开展了一场“小蝌蚪吃什么”讨论会。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蝌蚪可能会喜欢胡萝卜,就像小兔子一样。”“小蝌蚪生活在水里,应该会喜欢吃水草。”“小蝌蚪喜欢吃饼干和棒棒糖,因为它们很好吃。”幼儿的猜测都各不相同,为了了解蝌蚪到底喜欢吃什么,他们尝试给小蝌蚪喂不同的食物。经过幼儿的讨论与投票,他们决定喂饼干屑、面包屑、米粒、发糕、水草、叶子等食物。为了更方便观察小蝌蚪吃食物的情况,他们将小蝌蚪分家,每个瓶子里放几只小蝌蚪和不同的食物,并做好标记,然后观察哪种食物在变少。

    ⒊案例分析

    幼儿的收获、教师的启示

    ㈤《春来野菜香》

    案例背景

    在一次户外寻春活动中,孩子们对地面生长的野菜产生了兴趣,大家围绕着野菜的名称、种类等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案例实录

    发现野菜

    保存野菜

    分辨野菜

    品尝野菜

    其中,在知道自己挖的部分野菜其实是野草之后,孩子们挑选出了一些容易混淆的野菜和野草进行深入观察区分。孩子们发现这些野菜虽然乍一看是一样的,但是从颜色的细微出入、叶子的生长方向、叶片边缘形状等方面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⒊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在对野菜的探索过程中,不仅发现了野菜的外形特征、学会了辨别各种野菜、获得了亲手制作并分享草头饼的快乐,更是在与野菜的亲密互动中留下了在春天里的愉悦体验。

    ㈥《文具总动员》

    案例背景

    大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笔:铅笔、记号笔、彩色笔、蜡笔等等,在幼小衔接的阶段,笔是孩子们密切接触的朋友,结合课程游戏化精神,我们以“笔”这个话题为切入点生成本次项目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关于小学的学习用品。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操作、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具,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

    案例实录

    我认识的笔

    我找到的文具

    文具大调查

    文具我会用

    学习使用文具

    安全使用文具

    文具的整理

    在孩子们的分享与讨论中,对于文具的用途和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小朋友们又不断地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

    ⒊案例分析

    三、课程故事案例交流

    邹娜老师撰写的邂逅青苔课程故事,仔细阅读了里面的内容,青苔是我们身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当老师进行一系列的互动后,回望整个历程,这其中充满了幼儿、老师、家长三方面的参与,共同成就了此次邂逅青苔之旅。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做的比较好的是一下三块内容:首先是让幼儿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其次是让老师成为幼儿的活动伙伴,最后是让家长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

    成长是个不断的话题,从懵懂到发现,从感知到实践。陈老师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值日生的工作体验,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学会了责任和担当,学会了帮助和感恩,学会了干净和整洁,提升了劳动技能,体会了辛勤劳动后的那份满足和感动。对于经历幼儿园三年生活的幼儿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从中又很多的体会和体验。

    周老师从孩子们的缺勤情况出发探讨传染病,和孩子们一起了解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在活动中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如何预防传染病,增加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周娅老师的《传染病来了》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抓住教育的契机,从调查-揭秘-分享-探索四个环节与孩子们一起谈讨传染病的发生现象,不仅调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更是从这样有意思的课程中交流、发现、分享更多有趣的发现。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周老师关注幼儿身边事,从实际生活出发,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开展课程。从周老师的分享中可以看到课程的深度,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传染病知识,还进行了实验,以生动的事例了解细菌的产生,不仅丰富幼儿知识,也然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㈣魏老师的《寻找春天》案例,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整体的,在感受春天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寻找春天的足迹来发现身边的春天。其中,对于小蝌蚪的深入探究能够有效促进小班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韩老师“春来野菜香”案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在对野菜的探索过程中,不仅发现了野菜的外形特征、学会了辨别各种野菜、获得了亲手制作并分享草头饼的快乐,更是在与野菜的亲密互动中留下了在春天里的愉悦体验。

    ㈥大班年龄段的孩子面临着升入小学的现实需要,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对于小学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文具总动员》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文具作为孩子们升入小学一定会使用的学习工具,探索文具的种类、使用方法、保管方法等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幼儿坐好幼小衔接。

    思考:

    在前期活动的持续推进下,老师们利用已经梳理好的“春天里”

    的园内自然资源生成了连续而又精彩的活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将现阶段实施好的案例进行交流分享,并互相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活动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其科学探索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发展。

    ⒈教师们通过分享将自己关于“春天里”主题下的课程案例,了解了运用园内生命科学资源开发活动的思路与方法。

    ⒉教师们通过互相学习课程案例,掌握了课程案例撰写的思路及方法,使得对于活动的解读更加精准。

    物化成果

    活动案例六份

     

     

    上一条:子课题二——论文发布会活动记录
    下一条:子课题一:生态式教育理念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