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书写论文是我们教师反思和改进教育实践、总结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荐,教师积累了生命科学相关的论文,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加强教师之间有关生命科学教育教学经验的交流,我们开展这次论文发布会,本次通过论文分享、互助修改的形式,为教师提高展示交流和共同学习的机会。 ㈡各老师介绍论文 ⒈老师轮流交流论文内容。 ⑴陈晓思《草莓“云拯救”行动》:一、活动缘起二、活动过程及分析(一)照片“云传输”,链接现场(二)寻求“初帮助”,解决问题(三)应用“多办法”,解决新问题(四)持续“云观察”,访问寻指导三、活动特点及价值(一)活动特点分析⒈以网络为媒介⒉利用社区、周边资源⒊以幼儿为主体⒋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二)活动价值分析 1.对幼儿发展的价值(1)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2)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3)社会情感的提升(4)相关经验的提升2.对教师发展的价值(1)丰富教学方式(2)密切家园联系(3)拉近师幼关系 ⑵周娅:《浅谈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的构建——以班本课程“老师的大肚子”为例》摘要:我园正在进行生态式理念下“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的实施研究,以“活动群”为路径开展幼儿生命科学研究活动,能够让活动更具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从而促进幼儿经验的持续生长。本文将以班本课程“老师的大肚子”为例,粗浅地谈谈如何设计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关键词:幼儿;生命科学;活动群㈠追随兴趣,挖掘构建活动群的资源㈡初步预设,明确构建活动群的方向⒈发现、聚焦幼儿的问题⒉梳理生命科学的核心经验和关键经验⒊探究生命诞生的价值分析㈢统整活动,充实构建活动群的内容㈣提供材料,作为构建活动群的支撑⒈借助科学绘本⒉借助多媒体⒊借助家长资源 ⑶姚心怡:《初探生命的生存与消亡——幼儿园饲养活动中的生命教育》摘要:随着生命教育热潮的涌现,作为教育系统根基的幼儿园教育,如何引导幼儿坦然面对、理解和接受死亡,成为幼儿园生命教育主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抓住生活中幼儿常见的观察对象——蝌蚪,尝试引导幼儿在感受和操作中体验生命教育,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生命,知道生的可贵,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关键词:幼儿园 生命教育 饲养活动一、问题的提出⒈幼儿生命教育现状分析⑴生命教育内容狭窄⑵生命教育途径单一⑶教师素养欠缺⒉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二、生命发展的实践研究⒈PCK分析蝌蚪实践研究可行性⒉幼儿科学探究生命过程三、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启示⒈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分析可行性⒉直面生命变化过程,感受生命⒊重视生命教育价值,服务生活 ⑷李梦杰:《浅谈利用大自然课堂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摘要:科学现象包罗万象,神秘而又有趣,是最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知兴趣的。大自然的课堂才是他们最完整的科学殿堂,因它为幼儿科学探索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因此,我们应自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课堂,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寻找许多活生生的“教材”。这种美妙的课堂即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又使幼儿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也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一、天然环境 丰富知识探索环境资源与课程的关系二、亲自体验 获得真知活动整合,幼儿亲自探究直接获得经验三、环境整合 相得益彰家园合力,共筑资源课堂家社携手,开拓资源区域 ⑸朱谱莹:《浅谈班本课程在探索活动中的实践——以中班<红薯的秘密>课程为例》 摘要: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当今“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更加关注幼儿本身,而不是过度依赖现有课程。因此,教师应贯彻科学的儿童教育观,捕捉幼儿的一日生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逐步建构起符合本班幼儿兴趣的班本课程。如何让课程来源于幼儿,又回到幼儿本身促进其发展?笔者将以中班《红薯的秘密》班本课程为例谈一谈班本课程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践。 一、课程来源二、实施过程⑴挖红薯⑵发现蚯蚓⑶种红薯⑷拔草 ⑸叶子枯萎三、收获与思考⒈学会质疑。⒉观察能力的发展。⒊探究方法越来越科学。 ⑹韩燕优:《基于创造教育理念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以<豆子发芽的秘密>为例》 摘要:基于创造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民主为根本条件、以六大解放为实施手段。本文以《豆子发芽的秘密》为例,将创造教育理念贯穿于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始终,旨在更加详细地阐述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法。一、当前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来源随意,导致微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2.流于形式,导致微课程内容缺乏延续性。二、创造教育理念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途径1.以生活教育为基础。2.以民主为根本条件。3.以六大解放为实施手段。三、创造性教育理念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实例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对当前幼儿园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创造教育理念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法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那么如何更好地把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落到实处呢?结合幼儿园小班疫情期间的线上互动实践,笔者以《豆子发芽的秘密》这一活动为例,谈谈对基于创造教育理念下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综上所述,基于创造教育理念进行幼儿园微课程开发,既要做到关注幼儿生活、注重民主,又要彻底解放幼儿。这样的微课程开发,将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⑺邹娜:《捕捉生活化课程,激发幼儿深度学习——以中班“兔子出逃”课程为例》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本文以中班“兔子出逃”课程为例,从关注热点话题,把握教育契机;重视亲身体验,建构经验;提问与对话,激发深度学习三个方面阐述通过捕捉生活化课程,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过程。一、关注热点话题,把握教育契机二、重视亲身体验,建构经验三、提问与对话,激发深度学习㈠多元开放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想象与表达㈡符合经验的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兔子出逃是幼儿在园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正是捕捉到了这个小插曲,我们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生活化课程得以创生。幼儿在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在与老师同伴的讨论对话中,他们的的深度学习得以发生。生活即教育,通过生活,孩子们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不断积累经验、锻炼思维,最终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㈢交流和修改 各位老师针对论文交流自己的观点,提出修改建议。 ⒈初探生命的生存与消亡——幼儿园饲养活动中的生命教育:认识和理解死亡,才会珍惜和欣赏生命。关于死亡,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基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角度和路径来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在生命教育中,我们希望用尊重、关爱、真实和美好来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相信,身心健康的孩子长大了,会对“生死”这样的大问题作出自己合理、智慧的判断。 ⒉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当今“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更加关注幼儿本身,而不是过度依赖现有课程。因此,教师应贯彻科学的儿童教育观,捕捉幼儿的一日生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逐步建构起符合本班幼儿兴趣的班本课程。如何让课程来源于幼儿,又回到幼儿本身促进其发展?因此,我们应自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课堂,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寻找许多活生生的“教材”。这种美妙的课堂即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又使幼儿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也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整个过程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参与、主动观察、主动分享自己的小发现,他们的自主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幼儿的课程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展开,能够培养幼儿对生活的乐趣,亲近自然的情感。 ⒋老师们生命班本课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中幼儿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多次操作探究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其科学探索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⒌浅谈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的构建——以班本课程“老师的大肚子”为例这篇文章源于幼儿和老师的日常生活,以“老师的大肚子”为出发点,开展生命科学的的研究活动。文章从幼儿兴趣—预设—统整—支持构成一个一个完整的过程,为幼儿奠定生命科学教育的基础。 ⒍基于创造教育理念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以《豆子发芽的秘密》为例,论文的框架清晰,层层递进,有理有据,能选择幼儿熟悉的事物来开展研究,让孩子们在研究中获得发展。 ⒎教师应贯彻科学的儿童教育观,捕捉幼儿的一日生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逐步建构起符合本班幼儿兴趣的班本课程。如何让课程来源于幼儿,又回到幼儿本身促进其发展?笔者将以中班《红薯的秘密》班本课程为例谈一谈班本课程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践。 思考: 此次教研论文交流活动不仅是对教研成果的展示汇报,更是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检验与督促,将激励教师们不断充实自己,教学相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