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生态式课程的实质是使课程恢复其生态本性,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课程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尤其是幼儿、教师、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必然较之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更为复杂。基于传统技术性课程的生态缺失以及生态式课程所蕴涵的基本理念,进行实践生态式课程策略的理论学习研讨活动。 二、现场研讨 ㈠理论学习生态式课程的实践策略 ⒈个别教师领读本次理论学习内容 ⒉提出关键词,教师分享各自的理解 ⑴生态式课程应该源于自然、社会和人。 应当将自然、社会和人纳入其中,使幼儿有机会走进自然,增强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技能,从而培养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态度,形成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价值观。我们市场带孩子们一起进行户外生态活动,感知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幼儿知道了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在探究蚂蚁的秘密的过程中,看到蚂蚁一起搬运东西,感受到了蚂蚁的团结。在自我主题的活动中,感受到了自我的价值并有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⑵生态式课程的实践应该加强课程统整,建构横向知能生态链。 在课程实施时应该注重知识之间的统整,注重生态间的联系。生态式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就像上述所说的幼儿在观察探究蚂蚁时,看到了蚂蚁小小的身体团结起来搬运大大的物体时,感受到了小蚂蚁的团结,同样可以延伸到人类的团结,幼儿之间的团结,班级的团结等等。 ⑶生态式课程实践应该建立交互主体关系,构建“学习生态共同体”。 要注重学生的学,不能只是单纯的教。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建构双向式的教育模式,在课程实施时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在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时,我更多的是学会倾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⑷给予幼儿愉悦的生命体验,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并指向孩子的多元发展。 我们在课程建构和实施的过程张应该注意要贴近幼儿生活,课程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要进行启发式教育,而不是灌输式的死板教育,注重随机教育,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育内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比如在户外体锻时,幼儿经常会被操场边的小蚂蚁所吸引,此时我们不必催促幼儿参加锻炼,而应该给予幼儿一些探究空间,当幼儿对蚂蚁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抓住教育契机,鼓励幼儿去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探究蚂蚁行动的轨迹,发现蚂蚁的生活习性等等。 有一次户外活动时,亦昕在墙角发现了一只小蜗牛,他高兴地叫起来“老师,有小蜗牛”。这一喊,让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转移了过去,我有些懊恼,不过转而一想,现在《纲要》中所提出的一些新教育思想不就要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出发,从而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吗?于是我让其他幼儿也去找找哪里有蜗牛。嘉铭很快在潮湿的墙角找到了好几只,看到洋洋在草地上什么也没找到,他就告诉洋洋花坛旁边有许多蜗牛,两人跑到花坛边,结果只找到几个空壳。嘉铭根据自己的经验,认定花坛里有蜗牛,洋洋望望嘉铭和湿漉漉的蜗牛,看看自己手上的干壳壳,说“花坛没浇水,蜗牛都干死了”。在这个过程中,洋洋原来不知道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嘉铭虽然知道哪个地方有蜗牛却没有将蜗牛与环境联系起来。两个人在共同寻找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才发现了蜗牛和潮湿的关系。得知了这一经验,他们很激动,我又引导他们去寻找别的地方。由于情绪被调动了,他们虽然有的对蜗牛不怎么喜欢,但也能较投入地进行认知活动。这次活动,使孩子愉快、积极地认识了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小蜗牛,对蜗牛的认识也产生了较浓的兴趣,观察力。“生活即课程”,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及其周围的环境都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与幼儿感兴趣的点,开展各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综合主题课程活动。 ㈡结合教师日常实践案例,进一步解读生态式课程 组内教师分组,分别从结合实例谈谈对“生态式”课程的理解。 比如兔子作为园内饲养角的动物,我们在组织相关课程活动时,是如何遵循以上策略开展的。兔子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外形娇小、性情温顺,适合幼儿观察和饲养。兔子有自身的特点,如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四肢、尾巴等都各有特点,幼儿观察和发现兔子的特点,是具有探究价值的。兔子的课程内容是与幼儿的生活有着联系的,他们喜欢兔子,乐于去观察和探究兔子。在兔子课程的一系列活动中,每一个课程活动之间是相互统整的,有知识、方法、态度、情感等方面的整合。比如小中大班的幼儿都可以观察和探究兔子,那么每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点也有侧重点的不同。幼儿在观察兔子时,通过各种方法来观察兔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活动时,其中有对兔子外形特征等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学到了使用各种方法来观察并表达,同时与兔子、同伴间也有了良好的互动。再如幼儿在观察“兔子爱吃什么”以及“兔子的便便”时,幼儿猜测、实验、观察等方法,发现兔子的秘密,并用自己的方式(图画或语言)等方法来并表达自己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是相通的,信息也彼此交换与传递。 ㈢后续活动 组内教师通过对生态式的解读,与园内外支持性资源链接开展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形成理性认知的同时,赋予其内涵的同时与实践相联系,结合梳理的策略,充分落实“生态式”课程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