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徐:自然环境是儿童的自然栖息地。我们将聆听东北师范大学的陈欢博士通过对儿童为什么需要玩自然进行全面解剖分析,介绍几种创设幼儿喜欢的自然游戏场所、成人的角色以及她的阅读反思。 二、教师线上学习本次内容 (一)陈欢老师介绍书籍——《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 《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是美国幼儿自然教育顾问威尔逊博士所著,由陈欢老师翻译,现由万千教育部编辑部策划出版。陈欢老师与《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这本书结缘,是在博士论文写作的攻坚阶段,翻译这本书的过程给了她许多心灵的力量,让那些精神高度紧张的日子被田埂上正在游戏的童年回忆所浸润。 这本书致力于实现早期教育和环境教育两个学科的目标。威尔逊博士把自然环境本身看作教师。他认为从自然环境中我们知道的秩序和相互依存,知道多样性以及极其充实环境的方式,知道美和神秘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知道生死、适应性、互联性、模式、循环。 (二)陈欢老师从四个方面分享本书的前部分内容 1.为什么儿童需要玩自然游戏 陈欢老师说到儿童玩游戏是天性,他们需要通过游戏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自然游戏就能够为儿童、自然和社会提供整体的益处。 就儿童本身而言,自然游戏为他们的身体、社会性、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机和练习的机会。当儿童有机会自由游戏时,他们会测试自己身体能力的极限,比如能爬多高,能举多重。在认知上,游戏有助于儿童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儿童在科学、数学、早期读写、社会学习和艺术等方面获得事业成就。此外它还有助于儿童的精神生活,引起儿童的惊喜感和敬畏感,甚至还有神圣和崇敬的感觉。从自然世界而言,在环境中的创造性游戏能够让儿童深入的理解和感恩自然,这种理解和感恩将引导幼儿关心和保护自然。从社会而言,自然环境中的创造性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同理心、观点采择能力,促进儿童对生活的敏锐察觉,增进儿童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和平可持续发展的了解。所以自然环境中的创造性游戏它对于儿童、自然、社会能够发挥一种整体的益处。 陈欢老师提到威尔逊博士从儿童与童年、创造性游戏、儿童与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游戏、相关研究与理论五个方面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自然游戏是儿童的内在需要。 首先儿童是忙碌的、充满求知欲、善于观察并且充满想象,他们还是热情的、敏感的、能干的,同时也是哲学的,有灵性的。所以童年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为青年时期做准备,而是有它独特的意义。其次游戏的目标就是在满足儿童天性的同时,帮助他们、理解他们自己,这种自然游戏必须是真游戏,是儿童自己选择,自己设定流程或者没有流程,自己制定规则或者没有规则的游戏。在玩真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不仅会发现他们在童年早期需要学习的大部分重要概念和技能,还会获得社会功能和大脑结构方面的诸多益处。再其次儿童总是对自然着迷,他们仍然保有热爱美丽和心存敬畏的天性,能从体验和探索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喜悦。自然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但很多成年人创造出莫须有的自然游戏罪,不仅不利于儿童的整体发展,还会引发自然缺失症,甚至因此而注意力困难,感官能力减弱,或者有更高的身心患病的风险。然后自然环境是理想的游戏场所。因为自然界足够丰富而且不可预测,它能够吸引或者鼓励儿童进行游戏。已经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儿童在自然元素丰富的场地里所进行的游戏更加复杂,更有动力。另外,在自然中游戏还具有疗愈的作用,帮助儿童获得和维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最后为了支持以上这些观点,威尔逊博士借用了一些前人的理论,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提出了亲生命性的概念,与其他生命形式建立紧密的联系,是儿童的深层次渴求与需求与渴望,而既然环境中的游戏恰恰能够满足儿童的这种内在需求;美国的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认为与动物,植物和自然界共生,关爱他们与之建立联系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幸福的本质;自然智能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组成部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与自然互动获得自然界中的直接经验,能够让儿童的自然智能得以快速的发展等等。 2.从户外到室内,怎样创设幼儿喜欢的自然游戏场所 陈欢老师主要从创设内容和指导建议两大方面进行介绍。 创设内容总共分为游戏场所、指定区域、学习区、过渡区四个方面。在游戏场所中,陈欢老师说到户外环境是自然元素最丰富的地方,儿童需要在户外获得探险、探索、实验、操作、创造和了解自然界的机会,需要感受到一种自己很有能力受到尊重的环境,一种让他们获得美感,唤起好奇心和激发想象力的环境。户外游戏场地最好的样子,应该是儿童需要和想要的样子。首先我们要清楚我们对儿童有哪些期待,确定这种期望的结果,并不是关于学业成就,而是比学业成就更重要的对自然界的兴趣和理解、探索、自主性和安全感等等。然后我们来进行设计,要考虑不同类型的游戏场地。这些场地需要发挥让儿童独处、休息、进餐、换尿布、如厕、建构、使用交通工具、进行创造性表达、玩假装游戏,挖掘、玩水、种植、养动物、收集、搬运、练习、测量等等功能,它们都应该包含一些自然元素。我们再决定场地之后,将进一步考虑场地内如何安排指定的游戏区。 在指定区域方面,陈欢老师详细的介绍了五个倍受威尔逊博士推崇的游戏区,分别是自然区、探索区,运动游戏区、安静游戏区、以及安静休息区。自然区是元素最为集中的区域,区域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植物,土堆、挖掘区、沙坑、花床,还要给小鸟洗澡和喂食的地方,降雨量的测量仪,还有野生动物和宠物。这里的野生动物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大型的野生动物,蚯蚓它也是野生动物。探索区是儿童进行大型的建构游戏的区域,除了常见的积木,威尔逊博士还特别鼓励提供建筑的工具和材料、被抛光过的木块、旧的自行车轮子,沟槽、石头、木板和自然材料等等。运动游戏区是儿童进行打闹游戏的地方,这里应该有硬的地面区域、草坪或者其他软的地面区域,来适应儿童不同的这个运动的需求。然后安静游戏区里面可以进行扮演游戏和艺术创作,最好能够给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道具,自然材料和小桌子或者工作长椅。儿童在安静休息区可以进行阅读、讲故事,吃午饭或者点心、开班会,或许只是休息和观看,他们应该在这里感到非常的舒服和安全。我们一定要关注儿童的感受,要真正的给孩子提供一个让他们感到很舒服的休息区,而不是成年人就指定说孩子们在这里休息,但是不给他们提供任何的软弱的、知识性的、让他感到舒适的一些材料。 学习区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活动状态,但它是更加聚焦于一些特定的发展领域。以上所有这些区域之间是应该有所过渡的,应该让儿童从身体和情绪上获得一种流畅感,那么过渡的形式可以采取隧道、长椅等等许多的形式。 陈欢老师指出户外场所的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包括可转换性、灵活性、场所感,但这些对儿童来说应该是很自然、自由的,那些复杂的心思都是成年人的工作,孩子们负责玩就行了。他们应该被允许重新创造和安排这个有环境,综合的使用这个环境,这和室内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提高环境的可转换性和灵活性的关键就是给儿童提供材丰富多样的、开放性的材料,比如树枝、树叶、种子、花草、豆荚、苔藓等等,在增加游戏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方面,自然材料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第三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场所感,这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词语,其实场所感它并不好解释,因为它完全是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置身一个场所,感到自己和他有某种内在的连接,这个场所对我们而言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 3.成人在创造性游戏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陈欢老师介绍了成人在促进创造性游戏和学习活动时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详细指导建议。成人要如同蜂鸟一般,即蜂鸟模式:作为观察者或者见证者盘旋在周围……蜂鸟式的引导者会适时地用问题、评论和故事给学习过程“传授花粉”,从而催化、深化儿童萌发中的意识。 4.阅读思考:教学中应有惊奇和敬畏的位置 陈欢老师指出早期教育机构通过课程和从业者与儿童的互动,有可能改变儿童的未来。保育教育机构的角色是帮助儿童通过各大领域的学习,体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敬畏和惊奇。 三、教师结合实践进行心得分享 陈晓思:儿童天生就是亲生命、亲自然的,让儿童在与自然的积极互动中去探究、去发现比教师在教室里利用各种手段去讲解有更大的作用,更深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把课堂搬到室外,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情地探索,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深度互动中对世界保持敬畏和惊奇。 仝静铮:我们并不是教授给孩子知识,而是和孩子们共同分享知识,感受知识的美妙。把环境还给孩子,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像蜂鸟一样观察儿童,进而催化、深化儿童萌发中的意识。 魏孟如:每个人都生而具有“自然的本能”,当孩子置身于自然之中,他们不仅可以获得由“原始经历”引发的内心体味,更有对于生命的体悟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大自然需要孩子,孩子更需要大自然! 苏艳芳:现在的幼儿园设计,可能缺少了一点温度的,影响孩子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影响了孩子的创造能力,发现能力,束博了孩子们想像和探索的自由与空间,缺少了能动性和生动化,有此也影响到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我们的幼儿园小巧而精致,自然植物非常的丰富,昆虫类也非常的多,还饲养了一些小动物,适合孩子进行观察与探索,与自然互动。 费晨悦:只有通过跟自然的肢体接触才能建立儿童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在带领孩子们认识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能让孩子很感兴趣,他们愿意一步一步去慢慢发现他们的秘密。在秋天满地落叶的时候,孩子们自发的发现落叶的颜色深浅不一,但孩子们年龄较小,想象不到这是生命的流逝这么抽象的东西,只是觉得有的容易捏碎有的还有韧性……亲生命性,与其他生命建立紧密的联系是儿童深层的渴求,让儿童与自然互动,能够让儿童的自然智能得以快速的发展。 陆敏:自然中游戏普遍能够促进生理发育,主要因为自然环境中的各项指标(如气体成分组成、气体温度等)较之人工环境,更适宜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利用自然环境为背景的游戏较之利用人工环境为背景的游戏,其场景能够提供丰富、动态且相对柔和的刺激,这更能促进儿童先天的好奇心与参与运动的欲望,从而更能激发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并借此促进生理发展。 陈露: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刚才听得内容,比如散步活动中常常带幼儿去小花园、动物那边看看,接触自然的植物和动物。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发现我们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较少,幼儿的探索目的性不强。我们可根据幼儿对该区域的兴趣确定探索主题,支持幼儿有足够时间的探索。另外这个区域也可提供幼儿休息的地方,让幼儿能在舒适的自然环境中休息。 徐:给孩子提供自由随机观察和探索的机会,让孩子在跟自然有亲密的接触,在摸、看、说、养等过程中为孩子的探索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孩子在富有生命力的环境中获得认知、发展能力、赢得情感。 周:听完这个讲座,我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幼儿园缺少的不是自然环境,缺少的是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造性游戏。我们幼儿园其实户外的探究活动挺多的,但是很多时候是老师安排一个活动,其实可以尝试在前期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由去探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然还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自然环境的主人。 费:这次讲座中,有一句话很触动我。一些遵守社会规范的成人常常禁止孩子去采摘花朵,但幼小的孩子要观察自然、了解自然,采摘花朵、枝叶,再进行观察、触摸、撕扯、揉捏等是孩子们常用的方法与途径。怎样能平衡好保护自然与探究自然呢?我感觉我们可以给孩子划定一个小的地域范围,如班级的种植园、自然角一隅、幼儿园的一个小角落等,在这个范围里,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栽种,再作为自己探究自然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