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群”的实施研究理论学习材料——生态式幼儿园课程的内涵与构筑
    2023年02月13日  

    生态式幼儿园课程的内涵与构筑

    一、生态式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源于自然,遵循自然

    自然界对幼儿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够极大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儿童教育离不开自然这一天然的教育场。[1]同时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有其自然规律,由于脑发育不够完善,直观性是幼儿思维的显著特征,在自然中幼儿用眼睛、耳朵、身体去感知世界,因此幼儿园课程不仅要走向自然,而且要遵循幼儿的自然天性,让他们在认识和探寻自然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美,解放其被束缚的创造力,自然地生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儿童一出生仅是一个自然人,他们要通过参与各种社会交往,获得各种社会生存技能,并不断提高自己,因此在建构幼儿园课程时应紧密联系幼儿的社会生活实际,囊括幼儿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以及认知情感等精神生活,实现幼儿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统一如此才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突出教育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幼儿园课程应注重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的挖掘,给予幼儿走入社区、走入博物馆与文化馆等一系列公共机构,接触并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态的机会,重视与家长的协同合作,引导家长理解并参与到幼儿园课程中来。

    尊重个性,珍视自我

    教育家叶澜曾说:“教育的直接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忘记、忽视或者抹杀对象的生命性就没有真实的人的教育,就会异化为驯兽。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人当物、当工具或抽象化,忘记了儿童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可见,教育还应担负发展儿童内在自我意识与“生命自觉”的重要使命。所谓“生命自觉”即是热爱生命和生活,悦纳自我,具有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等,培养儿童的“生命自觉”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幼儿园课程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自我存在,正确认识幼儿自我的发展过程。幼儿期的未成熟状态并不意味着幼儿是一张白板或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幼儿园课程应积极推动幼儿的自我意识从生理自我发展到社会自我再发展到心理自我。幼儿需要教师积极肯定他们的自我价值,给予他们在生活中的恰当定位,引导他们合理表达自我情感,同时获得自我尊严、人格等方面的充分尊重。只有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才能实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精神的教育。

    二、生态式幼儿园课程的构筑

    课程目标:以关系为核心,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儿园力图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涵盖了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幼儿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的要求。幼儿园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最终目的是实现幼儿的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在生态学视野下,幼儿的发展应是多方面的, 如身体、社会、情感及认知都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面彼此关联,任何一方面的发展与学习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其他方面发展与学习情况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课程除了要具备多学科的特点外,还必须是一个整体的、整合的,融合人文教育、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社会生活等在内的教育系统,幼儿在这个系统中不断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社区、所在城市的影响,幼儿园课程应善于抓住这些影响因素,通过教师发起或者幼儿自己创造的各个活动,促进并发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社区关系等,以此促进每一名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回归幼儿的真实生活

    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受到某些不合适的价值观的影响,脱离了幼儿应有的生活。如“超前教育”无视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漠视儿童现实生活,教育内容更多地指向遥远的未来;又 如“逐潮性学习”,紧紧追随家长、专家、媒体的脚步,不断变更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一味追逐新的东西,导致幼儿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这种“超前学习”和技能训练虽然可以让孩子暂时获得某些看得见的知识技能,但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入园焦虑、厌学,甚至失去永久的学习兴趣。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才是最有意义的呢?笔者以为首先应该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即幼儿的一日生活就是极具教育价值的内容;其次应是能以幼儿的经验形式呈现的学习内容。诺丁斯在其著作《幸福与教育》中写道:“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了解、参与一些可以带来轻微沉醉的活动的机会—如干园艺工作、清除杂草、抱抱婴孩、观赏一下日升日落、做一顿丰盛的饭、听听喜爱的音乐、去海边冲浪、颂诗、和老奶奶喝茶吃饼干等”,幼儿的学习更应如此。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及其周围的社会生活都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幼儿园可以通过选取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游戏化的主题,开展各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综合主题课程活动。

    课程环境:为幼儿提供类似于家庭的温馨场所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空间存在形态。在生态学视角下, 幼儿园环境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开展心智生活的重要场所。首先,幽雅舒适的幼儿园物质环境为师幼卓越的心智生活提供了背景与基础,幼儿园的设施和材料的提供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且对幼儿来说都是可便利获得的。其次,相互尊重、零内耗的幼儿园心理环境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和效果保证。在幼儿园环境之中,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构成了幼儿园生活的最大魅力。好的幼儿园不仅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学园,是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幼儿展现自我的乐园,是教师用爱呵护幼儿快乐成长与成人的家园,他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玩耍、健康地成长。因此,除了贴近自然、类似家庭的环境和原生态的设施设备是生态式幼儿园课程的物质基础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家园关系、亲子关系同样是生态式幼儿园课程环境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实施:还给幼儿游戏的权利

    “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界的共识,但在现实的课程实践中却存在游戏异化的现象,游戏只具有外在的形而缺失内在的魂,或者是教师维持教学秩序的工具,或者更多地沦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没有给幼儿带来自由、愉悦、满足的游戏性体验,背离了游戏的教育价值与精神内涵。但是,游戏与儿童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儿童的生活就应该是游戏的生活;游戏是儿童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正如法国学者沙特所言:“儿童是一个玩耍的精灵,而不是什么别的,要是问儿童为什么要玩耍就如同问儿童为什么是儿童一样。”可见,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载体,游戏与教育并不冲突,相反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教育形式,幼儿园课程应厘清游戏的价值,找回缺失的游戏精神,还给幼儿游戏的权利。为此,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多地通过游戏创造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生活,确保幼儿游戏的权利和童年生活的快乐,不要让他们的童年因缺少了游戏而消逝,而且游戏更能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使幼儿在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中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课程评价:走向真实、系统、多元

    幼儿园课程评价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中通过教师的观察来完成,为此幼儿园课程评价应善于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法,结合幼儿生活和环境的实际考察幼儿发展的动态过程,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应把幼儿变成课程评价与发展中最有发言权的主人,充分关注幼儿的主体价值,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身体与动作、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幼儿开展系统评价;应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及其所处家庭、社区环境的影响,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全面衡量幼儿发展状况的同时更以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为最终目的。


    上一条: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生命...
    下一条: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生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