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动工作室——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施㈣活动记录
    2025年06月24日  

    教师工作室档案3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施

    时间

    2025.6.23

    地点

    三楼会议室

    出席

    金怡婷、彭佳怡、魏孟如、陈秋燕、吕晓艺、闻静佳、谢晓丽、周轶婷、孙燕峰、乐波

    缺席

    主持者

    魏孟如

    记录者

    吕晓艺

    计划

    预设目标:

    通过研究课实践与讨论,探索多元材料在促进大班幼儿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中的有效策略,切实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与深度学习水平。

    ⒉通过对活动的反复修改与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

    魏孟如老师执教视频(大班科学《木椅上的菌菇》)、观察量表每人一份

    活动记录

    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在前两次关于科学教育活动的研讨中,针对大班科学《木椅上的菌菇》,老师们积极提出众多优化改进建议,并对教案进行了系统调整。这些经验为后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本次聚焦大班科学《木椅上的菌菇》,旨在结合前期经验,通过实践检验活动效果,从实践中深入反思教学活动设计,进一步优化活动内容与流程,探索更适宜大班幼儿的生命科学教育模式,提升科学教育活动质量。

    观察魏孟如教师执教

    大班科学木椅上的菌菇

    ㈢交流研讨

    围绕多元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指标进行研讨,分析活动中材料运用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材料运用的优点

    适宜性与丰富性

    适宜性体现:活动所投放的放大镜、彩笔、记录表、记号笔、剪刀、镊子等工具类材料,以及科普绘本、平板(含视频与AI软件)等信息类材料,都与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相契合。例如,放大镜简单易用,能帮助幼儿清晰观察菌菇的细微特征,适合幼儿的观察能力发展;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菌菇知识,符合幼儿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同时,这些材料也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木质椅子上长菌菇的现象已有初步了解,再借助这些材料深入探究,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

    丰富性展现:材料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观察工具、记录工具、图书资料、科技设备等多种类型,基本覆盖了菌菇外形观察、生长探究等多维度的需求。从观察菌菇外形特征时使用放大镜,到探究生长条件等知识时借助绘本、视频、AI软件等多种途径,为幼儿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支持,有助于幼儿全面深入地了解菌菇,避免了因材料单一导致的探究局限性,丰富了幼儿的科学探究体验。

    激发性与挑战性

    激发性分析:木椅菌菇这一生活化材料本身就具有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天然优势,它来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容易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而平板等科技材料的引入,更是为活动增添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幼儿在使用平板观看视频、与AI对话时,会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新奇,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主动去发现菌菇的秘密,激发了幼儿对生命科学的持续探究热情。

    挑战性阐述 :绘本中的文字信息、视频中的复杂内容以及AI对话需要幼儿去理解、筛选和运用,这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适度的挑战。例如,幼儿在阅读菌菇科普绘本时,需要从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解答关于菌菇生长的问题;在观看平板视频时,要关注视频中的关键细节和知识要点,这对幼儿的专注力和理解力也是一种锻炼。同时,操作平板上的AI软件等也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但这些挑战又是在幼儿的能力发展范围之内,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能够克服,从而推动幼儿在科学探究能力上有所提升。

    互动与使用

    教师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问题驱动等方式,有效指导幼儿正确使用材料、利用材料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介绍材料时,示范如何利用平板中的AI软件进行对话提问等,让幼儿明白各种材料的用途和操作方法。同时,教师在幼儿分组探究时巡回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聚焦问题,避免盲目操作,鼓励小组分工合作,并提醒幼儿正确使用工具,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材料互动: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积极与各种材料互动,借助材料进行观察、查阅资料、实验操作等活动,不同材料之间也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幼儿的探究过程。例如,幼儿先用放大镜观察菌菇的外形特征,然后带着这些观察发现去阅读绘本、观看视频或与AI对话,寻找关于菌菇生长条件等更深入的知识,最后再通过记录表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这种材料之间的互动性,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更加连贯和深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幼儿对菌菇的认识从零散走向系统,从个体经验走向共同理解。

    材料运用的调整建议

    在选择材料时,可进一步增加不同类型的材料,如菌菇生长过程的动态演示教具等,使材料更加丰富多样,更全面地满足幼儿对菌菇生长等不同方面的探究需求。

    可以引入一些更具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材料,如菌菇主题的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设备,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菌菇生长的奇妙过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针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指标进行研讨,从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问题提出与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的策略。

    ⑴“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分析

    幼儿表达交流能力

    在回顾前期观察经验环节,幼儿能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清晰地向同伴和教师分享自己所发现的菌菇的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味道等特征,这表明幼儿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通过感官获取的信息进行梳理并准确地表达出来。

    幼儿问题提出与解决能力

    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围绕菌菇生长现象提出如 “菌菇为什么能在木椅子上生长”“菌菇有没有毒,可以吃吗”“菌菇是从哪里来的,怎么长大的” 等一系列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说明幼儿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疑问。

    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的策略

    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大胆表达

    教师应持续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在分享环节,即使幼儿的表达不够完整或准确,教师也要先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再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完善表达。

    加强语言引导,提升表达技巧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如何完整、连贯、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例如,在幼儿分享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按照“我们小组解决的问题是…… 我们是通过…… 方法来寻找答案的,首先…… 然后…… 最后我们发现……”的句式进行表述。

    提供多元材料,激发深度探究

    继续丰富和完善活动材料,除了现有的放大镜、绘本、平板等材料,还可以增加一些如显微镜、菌菇生长日记、专家咨询视频等更具挑战性和深度的材料,激发幼儿更深入地探究菌菇的奥秘,拓宽幼儿的探究视野。

    强化方法指导,提升探究能力

    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探究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小组的研究问题和进展,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例如,当幼儿在查阅资料时,引导幼儿如何快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在利用AI对话时,教导幼儿如何更准确地提出问题以获得有效的回答等,从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㈤小结

    在前两次的研讨中,我们围绕大班科学《木椅上的菌菇》积极研讨,提出了许多优化建议,对教案进行了系统调整,为后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次活动聚焦这一课题,通过实践检验活动效果,深入反思教学活动设计,旨在进一步优化活动内容与流程,探索更适宜大班幼儿的生命科学教育模式,提升科学教育活动质量。活动至此,我们对大班科学《木椅上的菌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希望各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将今天的研讨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不断优化科学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助力幼儿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活动反思

    本次聚焦大班科学《木椅上的菌菇》的活动,是一次基于前期经验探索、实践检验与优化提升的深入教学研讨,收获颇丰。

    此次教研不仅推动了《木椅上的菌菇》活动方案的迭代优化,更通过实践——反思——再设计的循环模式,显著提升了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后续将持续深化科学教育研究,结合幼儿兴趣与发展需求,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与材料创新路径,助力幼儿科学素养与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上一条:灵动工作室——85《燃荻》理...
    下一条:灵动工作室——现象式教学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