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上一次研修活动,我们了解了现象式教学的核心内涵及其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关联,明确了当前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次研修活动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生命现象”等维度出发,每班设计一个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框架,形成一篇完整的教案 ㈡科学活动设计与分享 ⒈基于对现象式教学和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解,每班设计一份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框架。 ⑴中一班:《有趣的溶解》 魔术导入,激发兴趣——分组实验,探究溶解现象——交流分享,总结发现 ⑵中二班:《神奇的球》 出示不同种类的球,玩玩说说——猜一猜试一试,谁能变进罐子里——动手操作,谁变进罐子多——展示记录,分享交流——魔术表演,感受海绵球的特点 ⑶中三班:《蔬菜肚子的“秘密”》 出示卷心菜切面的黑白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展开想象——逐一出示胡萝卜、藕等蔬菜,请幼儿说说蔬菜的名称——幼儿自选蔬菜切开,仔细观察蔬菜切面及内部结构——开展“蔬菜、蔬菜转转停”的游戏 ⒉分享各班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 ㈢研讨与优化 ⒈根据各班的设计,对三篇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讨。 《有趣的溶解》: 亮点:该活动提供的溶解和非溶解物品均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既保证安全性,又便于幼儿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分享”的完整流程,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建议:魔术环节可增加幼儿参与。让个别幼儿协助搅拌或触摸杯子,通过多感官(视觉、触觉、味觉)验证方糖的溶解,强化体验。魔术后可提问:“水尝起来有什么变化?”引导发现溶解后物质仍在水中。 《神奇的球》: 亮点:活动以“小球变魔术”情境贯穿,契合幼儿兴趣,通过“猜—试—记—思”环节,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小球弹性,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探究、记录”目标自然融入。幼儿在操作、比较中主动建构知识,培养了观察、推理能力,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建议:可增加不同材质对比实验,如橡胶球与塑料球,拓展探究维度;利用视频或实物,直观呈现弹性原理;优化记录表设计,添加图文提示,降低记录难度,提升幼儿表征能力。 幼幼互动支持策略:设置小组合作环节,鼓励幼儿分工操作、互相验证;组织“小老师”分享发现,用同伴语言促进理解;引导幼儿互评记录结果,在讨论中完善认知,营造合作探究氛围,提升社会性发展与科学表达能力。 注重探究过程,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等环节,让幼儿亲身参与探究小球弹性的过程,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主动研所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建议:除了现有的海绵球、毛绒球等,可增加不同材质、弹性程度有差异的球,如橡胶弹力球、乒乓球等,让幼儿对比感受更多样的弹性差异,丰富探究体验。 《蔬菜肚子的“秘密”》: 亮点:有效的科学活动,首先应该基于儿童兴趣。本次活动选择孩子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明显特征的蔬菜让孩子探究,孩子们会有很大的兴趣,可以引发幼儿对蔬菜内部结构的探究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科学活动不能追求动手操作的热闹表象,而忽略“探究”本身的意义。因此该活动中,让孩子去切蔬菜,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获得“操作”的直观感受,更是在探究冲突中有目的地推进幼儿的观察与思考。 ⒉针对一篇教案进行优化,并形成完整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