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梦工作室——4月《向阳花》理论学习研讨记录
    2025年04月18日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4月《向阳花》理论学习研讨——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

    时间

    2025.4.17

    地点

    小班办公室

    出席

    何怡雯、和秋瑢、韩燕优、姚心怡、顾胜燕、孙婉婷

    缺席

    主持者

    何怡雯

    记录者

    何怡雯

    计划

    预设目标:

    学习文章《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以项目活动实践研究搭建起幼小衔接的桥梁。

    ⒉强调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的价值导向,探索实践策略,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

    活动准备:

    4月向阳花学习资料

    活动记录

    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定期的理论学习研讨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是主题教育为主,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整合,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次我们重点学习《向阳花》4月刊中《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一文。文章主要探讨了以项目活动助推幼小经验连续衔接,辨析价值导向、研究实施路径、探索实践策略。

    项目活动是幼儿主动发起,在教师支持下生成、建构的。教师不仅遵循落实《指导意见》中“立足儿童”的基本原则,而且及时捕捉、调动幼儿的经验,以更为创新性、生成性的方式推进“幼”“小”的双向行进和有机衔接,关注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为儿童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提供必要且全面的支持和保障,为幼儿人小学做准备,为未来成长奠基。

    ㈡教师分组交流分享学习文章心得。

    和秋瑢:作为一线教师,我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当我们谈论"儿童中心"时,绝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口号阶段。最近在开展大班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时,我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教师团队精心设计了"我心中的小学"绘画活动、模拟课堂体验等系列内容,但直到一个孩子怯生生地问我"老师,小学的厕所会有小熊毛巾吗"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们预设的衔接重点与儿童真实的生活关切之间,其实存在着看不见的鸿沟。

    解释性再生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在组织参观小学的活动中,我曾观察到这样的场景:当孩子们看到课间十分钟学长们在走廊自由活动时,有个小女孩突然兴奋地拉着同伴说"原来下课可以真的跑出教室!"这个瞬间让我明白,儿童对"小学生"身份的建构,正是通过无数个这样的日常观察与互动完成的。他们不是被动接受我们灌输的"小学规则",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重构对新生活的理解。

    要真正践行儿童中心理念,我们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1. 从"为儿童设计"到"与儿童共建"——最近我们尝试让孩子参与制定《入学准备公约》,发现他们最在意的是"课间怎么交新朋友""书包里的小零食放哪里"等具体生活细节;

    2. 从"消除恐惧"到"聆听恐惧"——有个男孩持续画着被作业本淹没的自己,我们不是简单安慰"作业不多",而是通过角色扮演帮他具象化担忧,发现他真正害怕的是"写错会被划大红叉";

    3. 从"统一标准"到"个性化地图"——有个特别关注食堂餐点的孩子,我们支持他制作《美食探秘手册》,这份独特的准备方式反而增强了他的入学期待。

    实践中最触动我的是,当我们把"入学倒计时墙"的装饰权交给孩子后,有人贴上了心爱的恐龙贴纸,解释说"这样时间就不会咬人了"。这种儿童特有的隐喻提醒着我们:衔接教育不是单方面的适应训练,而是需要保留童真视角的成长对话。或许,真正的幼小衔接质量,就藏在孩子们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里,等待我们俯下身来细细聆听。

    姚心怡:阅读《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后,我深受启发。我们可能更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已有经验的连贯发展。通过项目活动,将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经验与小学学习需求相融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环境变化。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设计活动,让幼儿在熟悉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拓展新知识,真正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衔接,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韩燕优:经验连续性是幼小衔接的价值导向,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是促成有效高质量衔接的关键原则。这里所说的“经验”不仅仅指向孩子的认知经验,同时也包含幼儿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项目活动作为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形式,在具有立足幼儿已有经验的生活性特点同时还兼具指向连续性活动的生成性特征。因此,在日常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契机,利用项目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连续性的生成活动,引导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经验。

    何怡雯:文中提出的项目活动模式,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实践视角。在带领大班幼儿开展"小学探秘"项目时,孩子们自发组成"书包研究组""课间十分钟体验组",通过实地考察、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原本抽象的"小学生活"变得具体可感。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度学习,让儿童在调动已有经验的同时,自然建构起适应新环境的认知框架。实践启示我们,教师需要实现三重转变:从知识传递者变为经验编织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从活动设计者变为观察支持者,在儿童自发生成的项目中搭建脚手架;从班级管理者变为资源整合者,将家庭、社区纳入教育生态。当幼儿园的墙面记录着孩子们持续探究的足迹,当项目成果展上出现孩子们设计的"未来小学模型",我们真切看到了经验连续生长的力量。

    顾胜燕:当确定项目活动主题后,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需要遵循幼儿的天性,从幼儿的当前经验出发,以《指南》为引领,了解《课标》的要求,通过用心观察、材料准备与环境支持、适度引导等方式,根据幼儿经验逻辑预设动态思维导图,以多样化组织形式深入开展项目活动。

    ㈢小结

    此次研修围绕“幼小衔接中幼儿经验连续性”主题展开,通过理论学习与案例剖析,深刻认识到幼小衔接不应是“突击式”的知识灌输,而应立足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逻辑。项目活动作为重要载体,能够将碎片化的学习转化为持续性的探究,帮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结。

    活动反思

    未来教学中,我们将尝试将项目活动融入日常课程,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与学习品质的培养,通过持续性观察记录支持儿童经验的螺旋式生长,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缓坡过渡”。此次研修为教育实践注入了科学理念与方法论,极具指导价值。

     

    上一条:青葵工作室——幼儿园科学启...
    下一条:云梦工作室——4月《向阳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