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梦工作室——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㈡活动记录
    2025年04月30日  

    教师工作室档案3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

    时间

    2025.4.29

    地点

    小班办公室

    出席

    何怡雯、和秋瑢、韩燕优、孙婉婷、姚心怡、顾胜燕

    缺席

    主持者

    何怡雯

    记录者

    何怡雯

    计划

    预设目标:

    通过学习现象式教学理念及科学启蒙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关键经验,梳理现象式教学和科学启蒙教育的概念、意义及操作方法。

    ⒉通过集体研讨、小组研修的方式梳理各年龄段科学教育的关键经验。

    活动准备:

    期刊文章《芬兰现象式教学及其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启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活动记录

    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本学期结合园部课题《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工作室将围绕其中一个内容“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在上一次教研,我们已经通过问卷调查,梳理了教师目前在幼儿科学教育启蒙活动实施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因此,本次教研活动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梳理现象式教学和科学启蒙教育的概念、意义及操作方法。并通过集体研讨、小组研修的方式梳理各年龄段科学教育的关键经验。

    理论学习与分享

    学习期刊文章《芬兰现象式教学及其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启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与途径》,梳理现象式教学和科学启蒙教育的概念、意义及实施途径。

    《芬兰现象式教学及其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启示》

    和秋瑢:教育的理想价值在于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核心应突出对每位幼儿生命个体的尊重,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韩燕优:芬兰的现象式教学启发我们,作为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关注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是紧盯着幼儿的认知、技能这两方面。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时还能创新这六个方面,我们应围绕这六个方面的素养核心内容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合理生成各小活动,带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顾胜燕: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现象是芬兰现象式教学的主要内容。“现象”是指真实世界中能够被关注和被觉察到的事件或问题,真实世界的复杂多元决定了“现象”都是以整体的、多维度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经验中,而非分割成不同学科。

    姚心怡:现象式教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真实生活现象为核心组织学习,让知识从碎片化走向融合。幼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掌握知识,更培养了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学习回归生活本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顾胜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科学启蒙教

    育应当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这些事物通常是幼儿熟悉的,对这一事物的探究适合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水平。

    姚心怡:科学启蒙教育是点燃孩子探索欲的火种。通过趣味实验、自然观察等方式,引导孩子发现世界的奥秘,培养好奇心与科学思维。这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教会孩子如何观察、提问与验证。

    韩燕优:《指南》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让幼儿 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信息和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幼儿提供答案。同时,也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反问幼儿,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当幼儿好奇 “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 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收集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的树叶,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和质地,鼓励幼儿将发现记录下来;接着提供放大镜、科普绘本等工具,支持幼儿自主探索答案;在幼儿探索过程中,适时提问 “你觉得树叶颜色变化和温度有关吗”“不同树木的叶子变黄时间一样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和验证,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 。

    和秋瑢:应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幼年期是培养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信息和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幼儿提供答案,同时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反问幼儿,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幼儿有可能提出种种猜测,教师应与幼儿一起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证实。只有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其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验梳理与整合

    教师分小组讨论,梳理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科学教育的关键经验。

    年龄段

    核心目标

    关键经验

    小班
    3-4岁)

    激发感官探索兴趣,感知多样性

    1. 观察探索:五感感知自然物与现象(颜色/形状/冷热)
    2. 生命认知:动植物特征与生长需求
    3. 工具初探:操作水、沙、磁铁,使用放大镜
    4. 语言表达:用词汇描述现象,提出疑问

    中班
    4-5岁)

    建立现象与因果关系,发展探究能力

    1. 比较分类:按材质/功能分类,对比自然变化
    2. 实验记录:控制变量实验,符号记录结果
    3. 生态感知:生物与环境关系,自然循环现象
    4. 技术应用:使用测量工具,简单机械原理

    大班
    5-6岁)

    培养系统性思维,理解科学原理与应用

    1. 系统探究:完整科学流程,设计对比实验
    2. 抽象概念:物质三态、力与能量、光声现象
    3. 科技联结:科技产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生态责任:资源循环利用,环保行动

     

    ㈣小结

    本次教研聚焦“芬兰现象式教学”与幼儿园科学启蒙的融合实践。通过理论学习,深入理解了现象式教学以真实生活现象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幼儿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儿童兴趣为起点,通过开放性情境与材料支持自主建构经验。

    结合园所实际,梳理科学启蒙四大路径:1. 情境探究(如“影子之谜”“种子生长”),以问题驱动观察与实验;2. 低结构材料互动(磁铁、自然物等),感知基础科学现象;3. 家园共育,设计家庭小实验延伸探究;4. 动态评价,通过记录表、儿童会议追踪学习过程。

    分龄段关键经验:

    小班:感官探索物体特征,感知生命现象;

    中班:对比实验发现简单规律,关注自然与环境关系;

    大班: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建立科学推理与环保意识。

    活动反思

    本次教研在理念转化与实践衔接上仍存挑战:一是教师对“现象式教学”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易陷入知识灌输惯性;二是探究活动中预设目标过强,需进一步放手幼儿提问与试错,捕捉生成性学习契机;三是低结构材料的系统性支持薄弱,需建立动态资源库并细化分层指引。后续将聚焦“教师观察记录能力提升”与“生成性课程孵化”,通过案例复盘、家园资源共建等路径,深化“儿童本位”的科学探究实践,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与成长需求。

     

     

    已是首条
    下一条:云梦工作室——现象式教学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