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内容 在第一次“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施”研修活动中,我们围绕现象式教学理念和科学启蒙教育的概念内涵展开了深入探讨,梳理了教师们的认知情况,了解了当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实施的现状与困惑。现象式教学理念以其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优势,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于如何将现象式教学理念有效融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仍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现象式教学理念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特开展本次研修活动。 ㈡案例分享与解析 ⒈分享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优秀活动案例: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圈》。 ⒉教师针对展示的案例进行讨论。 讨论1: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现象式教学理念的? 讨论2: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引导策略? 讨论3:案例中的活动设计对幼儿有哪些促进作用? ⒊教师发言,分享讨论的结果。 讨论1: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现象式教学理念的? 教师巧妙捕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偶然创造的“扭扭圈”现象,将其转化为“小蚂蚁吃面包屑”的问题情境——这个情境既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纸条变纸圈的日常操作),又蕴含着科学探究的核心矛盾(如何让外侧蚂蚁不进入内侧却能吃到食物)。这种从真实现象中提炼认知冲突的设计,正是现象式教学“以现象为起点”的生动体现。当幼儿看到普通纸圈的“局限性”,自然产生改造纸圈的内在需求,从而主动进入探索状态。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灌输莫比乌斯圈的概念,而是通过情境让幼儿感知现象、发现问题、尝试解决,让科学探究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然延伸,这与现象式教学“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的理念高度契合。 活动中的两次探究环节充分展现了现象式教学的建构主义特征。第一次探索中,幼儿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走一走”的多感官操作,逐步发现莫比乌斯圈“单一面”的本质属性。这种从视觉观察到动作验证的递进式探究,让抽象的“面”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具体经验。特别是用不织布制作的大型纸圈,让幼儿通过身体行走直观感受“从白面走到蓝面却未跨越边界”的神奇现象,将科学概念与身体经验深度联结。 活动结尾的拓展延伸环节,巧妙地将科学现象与生活应用对接,体现了现象式教学“学以致用”的实践导向。教师在揭秘“莫比乌斯圈”名称由来后,通过 PPT 展示生活实例,让幼儿看到看似简单的纸圈结构如何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这种从“纸面探究”到“生活应用”的迁移,让幼儿理解科学原理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解释。 讨论2: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引导策略? 在活动导入与问题解决环节,教师运用了“情境锚定 + 任务驱动”的双重引导策略。首先通过观察普通纸圈的颜色分区(内侧白、外侧蓝),自然引出“蚂蚁如何吃到对面面包屑”的认知冲突,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让抽象的“面”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任务目标。当幼儿陷入“普通纸圈内外隔绝”的思维困境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蓝白长条纸作为探索工具,明确提出“改变纸圈帮助蚂蚁”的操作性任务,将科学探究转化为可实践的解决方案。特别是“用小蚂蚁验证是否成功”的要求,为幼儿的试错提供了明确的检验标准,促使他们在反复粘贴、扭转、比对中主动发现扭转变粘的关键方法。这种“问题具象化——任务清晰化——验证可视化”的引导链条,既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特点,又有效激发了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第一次探索环节的“看一看——画一画——走一走”三步引导策略,体现了从观察到验证、从平面到立体的梯度认知建构。教师首先引导幼儿通过视觉对比发现两种纸圈的外观差异,建立初步的形态认知;随后通过“在白色内侧画线”的动作操作,让幼儿在动态轨迹中直观感受“普通圈线未跨越颜色、神奇圈线贯穿两面”的现象,将“面”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线条变化;最巧妙的是利用不织布制作的大型纸圈,让幼儿通过身体行走体验“从白面自然走到蓝面却未经过边界”的神奇感,这种具身认知策略将科学原理与身体经验绑定。三层操作层层递进,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辅以精准的语言引导,既规范操作步骤,又保护探索自由度。 当幼儿成功制作莫比乌斯圈后,教师通过投屏展示操作步骤,让成功经验可视化,形成“同伴示范——模仿学习”的良性互动,既避免了教师单向传授的机械性,又增强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感。在等分剪开的探索中,教师刻意设置“先猜测——再实验——后记录”的流程,引导幼儿经历“假设——验证——结论”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这种引导策略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猜想——讲操作——谈发现”的表达训练,逐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小结时强调“神奇圈把两个面连在一起”等分次数不同结果不同,则是对探究结论的理性提升,帮助幼儿从零散经验中提炼规律性认识。 讨论3:案例中的活动设计对幼儿有哪些促进作用? 本次活动通过层层递进,促进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首先,“蚂蚁吃面包屑”的情境创设将抽象的“面”转化为具象的任务,激活了幼儿“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探究思维。当幼儿发现普通纸圈无法让蚂蚁跨越内外侧时,自然产生改造纸圈的探索欲望,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驱动,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能激发主动探究的内驱力。在制作环节,幼儿通过反复粘贴、扭转、比对,逐步发现“扭转变粘”的关键方法,这一过程实质是在践行“试错——调整——优化”的科学实验逻辑。特别是“乐分享”环节,成功幼儿的操作演示为同伴提供了观察学习的范本,既培养了表达能力,又让幼儿在模仿中理解“科学方法具有可重复性”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让幼儿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莫比乌斯圈单一面”的科学概念,有效提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活动设计通过不同维度的探索,为幼儿构建了立体的认知体系。在“看一看、比一比”环节,幼儿通过颜色和形态的对比,建立对两种纸圈的直观认知,这符合大班幼儿“先形象后抽象”的思维特点。“走一走”环节,利用不织布大型纸圈让幼儿亲身踩踏行走,将平面认知升维到立体空间感知,这种具身认知策略有效促进了空间智能的发展。 首先是“求真”,两次探索环节均要求幼儿用具体操作验证猜想,教师反复强调“用事实说话”,帮助幼儿建立“结论需要证据支持”的实证意识;其次是“求实”,当幼儿在制作中失败时,教师鼓励其观察同伴成功案例并调整方法,这种对“科学探索允许试错”的包容态度,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坚韧的探究品格;最后是“求用”,拓展环节通过PPT展示生活应用,让幼儿看到科学原理如何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建立“科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价值认知。此外,同伴交流环节为幼儿提供了的语言实践机会,促进了科学语言的发展。 小结:在案例分享环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圈》成为研讨核心,教师们围绕现象式教学理念的体现、有效引导策略及活动对幼儿的促进作用展开热烈讨论,明确了从生活现象提炼问题情境、多感官探究建构知识、联系生活迁移应用的实践路径。 ㈢交流与研讨 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讨论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教师指导策略等。 ⒈活动内容的选择 ⑴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发展需要的。如:水果、蔬菜等周围常见的事物。 ⑵选择最基本的科学经验,具有科学性和启蒙性的内容。如:物体的沉浮等。 ⑶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内容。如:春夏秋冬四季等。 ⑷选择方便幼儿进行操作的,具有操作性和探究性的内容。如:水的三态等。 ⑸选择适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具有安全性。如:人工造雪等。 ⒉活动目标的制度 ⑴目标要体现可行为化和可操作性。 ⑵目标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⑶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的具体特点。 ⑷目标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以适应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 ⑸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全方面的考虑。 ⑹目标表述的时候要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用词。 ⒊活动过程的设计 ⑴设计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⑵明确探究任务,猜想探究结果。 ⑶记录实验探究结果,形成科学知识经验。 ⑷拓展认知范围,引发持续发展。 小结: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梳理出活动内容选择应贴近幼儿生活、兼具操作性与安全性,目标制定需兼顾三维度与个体差异,活动过程设计要突出情境驱动与持续探究等关键策略。大家一致认为,现象式教学需以幼儿兴趣为起点,通过真实问题激发主动探究,让科学启蒙回归生活本质。 ㈣下一阶段任务 根据现象式教学理念,各班设计一个适合本班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