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其核心在于确保幼儿的学习与经验能够连贯且平稳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然而,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小衔接的质量。仲唐晖的《幼小衔接视域下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一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故此,我们大班教研组特开展此次理论学习活动,旨在提升教师对幼儿经验连续性的认识,探索有效的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方法,助力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㈡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 组织教师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在大班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分享对文章中幼儿经验连续性及项目活动的理解。 ⒈对幼小衔接价值导向与项目活动重要性的理解 仲唐晖老师在文中强调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是幼小衔接的价值导向,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幼小衔接绝非知识的简单衔接,而是要尊重儿童原有的经验和发展差异,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以及《小学课程标准》均提及“原有经验”“生活经验”等关键词,凸显了经验连续性在幼小衔接中的关键地位。 项目活动作为培养幼儿经验连续性的实施途径,契合了杜威的经验哲学中“经验连续性原则”。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项目活动以贴近儿童生活、聚焦儿童兴趣为切入点,能让幼儿在持续深入的探究过程中,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有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发展。而且项目活动是架起幼小衔接桥梁的有效方式之一,注重生活性、生成性,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儿童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小学课程标准》,以便为幼儿创造有准备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支持材料和有目的的引导,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⒉对指向幼儿经验连续性的项目活动实施要点的体会 ⑴“立足儿童”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幼儿主动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当幼儿对生活中的现象产生好奇时,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兴趣点,并鼓励幼儿自主探索。通过调查、观察、倾听和访谈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从而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幼儿成为活动主题的开发者。这种方式让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为深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⑵“纵横打破” 从时间发展的纵向来看,幼儿园积累的经验是小学经验生长的基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并挖掘资源,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例如,在3月份开展的“春游”项目活动中,幼儿在春游前观察地图、制定计划,回园后开展搭建、美工制作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幼儿树立了亲近自然的科学态度,发展了多种能力,还为小学各科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经验的延伸与发展。 项目活动涉及多领域内容,需有机融合,凸显整体性。在上学期我们开展的“晒秋”项目活动中,幼儿通过了解农作物果实情况、动手处理果实、记录晾晒过程等方式,综合运用了科学、语言、社会、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横向协调配合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帮助幼儿做好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⑶“系统思维” 近期,我们正好在开展“准备上小学”主题活动。在“课间10分钟”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先通过低结构游戏(自由模拟课间活动)发现问题(如“上厕所与玩游戏时间冲突”),再通过高结构集体讨论梳理解决策略(制作时间计划表、优先完成必要任务),最后在区域游戏中反复实践调整。这种“零散体验——系统梳理——迁移应用”的循环,能够帮助幼儿将碎片化经验升华为结构化能力。 家园合作是项目活动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引导家长参与和支持幼儿的项目活动,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支持和参与幼儿的项目活动。例如,在“准备上小学”的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为幼儿准备入学物品,分享小学生活的小知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㈢小结 项目活动为幼小衔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它不仅关注幼儿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和经验的连续性发展。通过项目活动,幼儿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为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开展项目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和有效的学习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