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内容 主持者简要说明本次研修的核心主题,围绕《幼儿游戏卷入水平观察与评价》第一章的理论要点与《向阳花》中的实践案例,明确研修目标与流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引导成员快速进入研修状态。引用教育家相关理念,强调游戏观察在幼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激发成员参与热情。 ㈡理论学习与案例解读 ⒈跨学科评价理念梳理:聚焦《燃荻》88期中“跨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表现性任务评价设计”等核心内容,提炼评价多元化、情境化、素养导向的关键原则,解读如何将多学科观察视角、过程性评价思路融入幼儿游戏评价。 ⒉游戏观察评价技巧解析:重点讲解《幼儿游戏卷入水平观察与评价》第二章节中的《鲁汶卷入量表-幼儿版》细化内容、游戏行为等级评定量表的设计逻辑,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分析幼儿游戏卷入的差异化表现与判断要点。 ㈢结合教学经验交流分享 ⒈成员围绕预设问题展开讨论,积极分享实践案例与思考,其他成员补充提问、交流经验。 问题一:结合《燃荻》88 期内容,你认为跨学科评价理念可如何融入幼儿游戏观察与评价? 王老师:《燃荻》设计是实施与评价的基础。重视跨学科教学设计,教师应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尽可能做好统筹规划。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关键应遵循单元统整思维,以大概念为“锚点”整合不同学科,以问题、主题和项目为载体设计任务和活动,以“目标层—证据集—问题链—任务簇”的思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金老师:《燃荻》88期跨学科学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学科内容的整合显然是不够的,儿童观、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要相应发生变革。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视角出发,讨论跨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应着重关注评价内容选择、评价任务设计、成果分析三个方面。 郁老师:研读这份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资料,我收获颇丰。跨学科评价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既关注知识整合应用,也重视思维、能力与品格的综合发展。其评价设计需立足真实情境,通过表现性任务、多元量规等工具,兼顾过程与结果。SOLO分类理论、UbD理论等为评价提供了科学框架,数智技术则赋能评价更精准高效。实践中,应构建多维评价内容,设计开放且具挑战性的任务,重视质性成果与学生自评互评。这启示我,跨学科评价需告别单一量化模式,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 问题二:学习第二章节后,你有什么感悟? 王老师:第二章关于游戏卷入水平观察方法的阐述,极具实操价值。书中强调观察需兼顾情境性与持续性,既要关注幼儿在特定游戏中的即时表现,也要追踪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卷入规律,这纠正了我以往“碎片化观察”的误区。同时,书中提出的“多维度记录法”——整合语言、动作、情绪等细节,让我学会了从整体视角解读幼儿的游戏体验。作为教育者,我们唯有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才能精准把握幼儿的发展节奏,进而调整游戏环境与支持策略,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 王老师:对幼儿游戏卷入水平的维度拆解与观察逻辑,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强调观察需摒弃“表面热闹”的误判,聚焦幼儿的专注度、互动深度与问题解决投入度,这颠覆了我以往对“好游戏”的认知。原来,幼儿发呆时的思维漫游、重复操作中的探索尝试,都是卷入的重要表现。评价幼儿游戏不能仅凭外在行为,更要走进其内在体验,通过细致记录幼儿的语言、动作与情绪,解读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成为耐心的观察者与支持者,为幼儿创设能激发深度卷入的游戏环境,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成长的沃土。 郁老师:第二章聚焦“如何关注卷入水平”,为幼教实践提供了可落地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强调借助《鲁汶卷入量表》,结合关键要素开展反思性自评,这让观察不再是盲目记录,而是有明确方向的专业行为。通过收集幼儿活动表现,针对性优化环境以提升卷入度,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过程取向的策略提醒我,幼儿游戏的价值在于专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今后我会将量表运用到日常观察中,通过分析幼儿的专注度、坚持性等表现,及时调整活动材料与环境,让教育支持更精准,助力幼儿在深度卷入中实现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 ㈣小结 主持者总结本次研修核心要点,梳理成员分享的优质经验:一是跨学科评价可通过多维度观察、整合多学科指标丰富游戏评价维度;二是不同卷入量表各有适配场景,需结合幼儿年龄段与游戏类型选择使用。明确后续实践方向:将跨学科评价思维融入日常游戏观察;熟练运用所学卷入量表,精准记录幼儿表现;定期反思实践效果,积累跨学科游戏活动设计案例。鼓励成员及时记录实践成果与困惑,为后续研修提供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