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结合《向阳花》10月刊,重点围绕《从游戏“量变”,看幼儿成长的“质变”——以自主游戏推动幼儿的自主发展》一文交流心得。作者在对幼儿泽泽的游戏观察中,进行了思考:游戏情节的不断复杂化是幼儿实现高阶思维的象征,泽泽频繁更换游戏主题,是否会使情节缺少延续和推进?经过游戏的推进和教师的策略调整,得出结论:教师需要提供幼儿充足地接触生活的机会、创造表达的空间,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消化经验。 ㈡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 主持人: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交流。 金怡婷:读完《向阳花》中关于幼儿教育的几篇文章,我对 “以幼儿为中心” 有了更深的理解。张婷老师对泽泽的观察让我明白,幼儿游戏的 “浅尝辄止” 并非毫无意义,教师不应以 “深入探索” 的预设束缚孩子,而要看到他们在主题切换中展现的创造力与社会性发展。蒋丹丹老师提出的游戏分享回应策略,尤其是 “倾听 — 回放 — 提问” 的递进式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互动路径,让师幼对话真正成为激发幼儿思维的桥梁。陈娟老师指出的美术教育问题也引人深思,摒弃 “重技巧轻创造”“重结果轻过程” 的误区,通过多维互动支持幼儿自主创作,才是美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这些文章让我意识到,好的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学会 “退后” 与 “倾听”,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做他们探索路上的守护者而非主导者。 杨陈逸:张婷老师笔下泽泽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幼儿教育的核心真谛。曾经我和文中老师一样,误以为幼儿游戏需“持续深入”才显价值,对频繁更换主题的行为充满困惑。但泽泽的案例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他用卷筒纸芯创造出多样道具,从独处到主动寻求合作,在“导游”角色中不断丰富情节,这些细节都藏着成长的密码。 文章最动人的,是教师视角的转变——从执着“游戏推进”到关注“幼儿发展”。这提醒我们,幼儿的学习如呼吸般自然,他们将生活经验融入游戏,在自主探索中构建成长网络。教师不必做“规划者”,而应是“守护者”:在幼儿探索时退后,在需要时援手,于看似“浅尝辄止”的游戏中,读懂他们藏在背后的创造力与发展力。 彭佳怡:读完张婷老师的《从游戏“量变”,看幼儿成长的“质变”》,我深受启发。泽泽的游戏故事让我明白,幼儿教师不应以“计划推进”的主导者自居,而要做游戏热情的守护者。 当泽泽频繁更换游戏主题时,教师从困惑到尊重的转变,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要聚焦幼儿的连续发展,而非游戏的表面推进。泽泽对材料的创意改造、社会性的逐步发展、游戏情节的立体化,都源于生活经验的滋养。这提醒我们,要做“隐形的守护者”,为幼儿创设接触生活、表达创意的空间,在他们探索时退后,需要时助力,关注内在成长而非表面成果,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精彩蜕变。 何怡雯: 看到文章内容后,我深切体会到,倾听于幼儿教育而言,是一门充满智慧与爱的艺术,是促进幼儿成长的关键。 游戏分享活动里,教师最大程度退后,把表达机会交给幼儿。这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理解、支持与关注,从而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倾听给予幼儿自由表达空间,能激发其自信与表达能力,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听清是有效倾听的前提。教师以接纳态度鼓励幼儿表达,用微笑、点头传递认真倾听的信号,还借助可视化素材助幼儿清晰引导面向同伴。幼儿表达能力有差异。可视化素材可助其直观回忆场景,教师认真倾听的态度也能让幼儿更努力表达,既促进语言发展,又增进师生信任。 ㈢小结 对于不敢主动表达的幼儿,教师靠近鼓励,激发其表达欲。每个幼儿都有独特思维与表达节奏,教师的耐心引导能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分享中展现自我。 倾听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游戏分享活动中用心倾听,才能走进幼儿内心,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