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⒈定期的理论学习研讨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是主题教育为主,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整合,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次我们重点学习《向阳花》6月刊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机制、需求与路径》一文,探讨人工智能浪潮对教育的利弊及教师的应对方法。 ㈡教师分组交流分享学习文章心得。 韩燕优: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指向幼儿教育需求的多模态对话服务,教育者通过检索可以从GAI处获取已知世界的海量信息资源。但是这也会引起教师的过度依赖,进而引发认知主体的错位。为此,教师可以构建 “AI 辅助 — 教师主导” 的实践流程来避免被动依赖,具体指教师可以先利用专业知识识别幼儿发展问题所在,然后利用AI技术生成需要的教学素材,接着不断在观察中获取幼儿发展的动态变化进而即时调整引导策略。 姚心怡:从开设GAI相关课程到学科教学中的场景化应用,从人机互补的评价方式到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每一条路径都指向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这让我想到,技术赋能的核心并非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重构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思维发展的路径。正如文中所言,GAI 的价值在于“帮助学习者高效建立面向未来复杂问题解决的高阶思维”,这恰恰回归了教育的本质目标。 何怡雯:生成式 AI 对课程设计的赋能,让我看到教学创新的新可能。DeepSeek 大模型曾为中班传统文化课生成 5 日活动框架,从故事时间到种植实践,每个环节都融入多感官游戏设计,将教师 8 小时的备课量压缩至 40 分钟。这让我想起上次设计 “香味植物” 主题时,若用 “花伴侣” 软件识别植物,再结合 AI 生成的 “气味编码” 数学活动,定能让探究更深入。但需警惕 “算法依赖”:青岛某园用 AI 生成茂腔卡通形象时,教师始终主导着 “让戏曲走近幼儿” 的核心目标,而非被技术牵着走。AI 是 “创意催化剂”,但课程灵魂永远藏在幼儿亮晶晶的眼睛里。 和秋瑢:我园尝试用 AI 推送亲子任务时,曾有家长反馈 “AI 设计的树叶拓印比我想的更有趣”。但数据安全这根弦必须绷紧:某 AI 故事机凌晨自动上传数据的案例警示我们,需采用 “边缘计算” 技术让数据本地存储,并教会家长设置 “纯净模式”。技术再智能,也替代不了家长陪孩子踩落叶时的欢笑声,AI 应是连接家园的 “透明桥”,而非阻断情感的 “数据墙”。 顾胜燕:教育角色是知识授导者,知识授导者:快速聚合与供给学习资源。GAI 知识授导者的角色主要体现于,通过检索与传递已有资源向学习者授导已知世界知识。教与学过程中,GAI基于学习者提问,快速聚合出指向学习者需求的学习资源,并以对话的形式反馈于学习者。此过程中,GAI扮演的角色堪比教学过程中向学习者授导已知世界知识的教师,故将其称为“知识授导者”。 ㈢小结 通过学习文章,老师们深刻认识到 AI 已成为幼教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在实践中,它既能精准捕捉幼儿兴趣生成个性化课程,又能辅助教师高效完成课程设计、家园共育等工作。但技术应用不能本末倒置,需坚守教育本质 —— 教师的人文关怀与专业引导不可替代,幼儿在真实场景中的互动体验不可或缺。未来,我将以开放心态拥抱 AI,合理利用其数据分析、创意生成等优势,同时注重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幼儿全面发展,实现 “技术赋能” 与 “教育温度” 的有机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