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研活动层次,挖掘科研深度
本学期,我们着重深化并拓宽科研活动的范畴,致力于在科研实践中持续探
寻与创新。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科研活动,我们还主动组织了一系列科研实践活动。教师们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了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方案,旨在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相关理论。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教师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
㈠整合教研资源,发展科研思维
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策略,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
至关重要的意义。本学期,我们针对实际问题,深入探讨了如何发现并解决游戏中材料存在的问题。通过日常观察与记录,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现象,例如某些材料过于单一,导致幼儿游戏兴趣不高;部分材料难度过高,幼儿难以操作,影响了游戏体验;还有一些材料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及时更换或调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跟进式的教研活动。首先,组织教师团队对游戏材料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哪些材料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改进或替换。其次,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创新性地设计新的游戏材料。同时,注重材料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在材料优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材料的本身,还注重材料的投放方式和时机。通过多次实践与调整,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材料投放策略,有效促进了幼儿角色游戏经验的生长。
教师们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科研思维教师们在研究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科研思维,学会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分析法、实践法等,去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模式,让教师们逐渐养成了批判性思考和系统性探究的习惯。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维,而是主动去挖掘教学活动中的潜在科研课题,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体验。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到幼儿在各类游戏和学习场景中的细微变化和需求差异,将这些观察转化为具体的研究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科研方法去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㈡着眼课题研究,推动科研发展
本学期为扎实推进苏州市课题《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研究》开题工作,课题组从多维度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全面查阅与课题紧密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对现象式教学的理论架构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详细分析了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实施的实际状况,综合考量其可行性与价值性。另一方面,通过深入调查现阶段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实施情况,广泛收集数据,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精准分析,进而撰写了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课题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从理论储备、现状调研、方案规划等方面为课题的正式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后续研究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力求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领域探索出创新且有效的实践路径,为幼儿的科学素养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继续推进太仓市微型课题《提升大班幼儿绘画表征能力的支持策略研究》
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还积极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支持策略。他们发现,通过创设丰富的绘画环境和提供多样化的绘画材料,能够激发大班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造力。此外,教师们还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绘画表征的相关知识,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绘画表征能力。通过定期的课题研讨和案例分析,教师们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确保课题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教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扎实推进 “科教融合七个一” 工程落地实施
“七个一’工程”的各项工作,定好一份计划、参与一个课题、开展一次活动、读好一本书、开展一次讲座,带好一个团队、推荐一批成果。“七个一” 工程的各项工作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了教科研工作的坚实框架,为园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扎实推进 “科教融合七个一” 工程落地实施,从精心订好一份基于园情与先进理念的科研计划开始,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如在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中展现专业精神;开展兼具趣味与深度的园本活动,像美术活动助力幼儿能力提升;组织教师深入研读专业书籍并交流心得,以丰富理论知识;开展主题讲座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通过组长例会和深入基层团队指导,凝聚团队力量;还积极推荐提炼研究成果,论文获奖众多且形成课程案例集,全方位提升了园所教育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为幼儿成长、教师发展和园所长远发展筑牢根基,书写幼儿教育辉煌篇章,稳步迈向更高目标。
四、扩大科研成果辐射范围,提升成果影响力
本学期,教师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撰写了与科研相关的论文,积极参加各类
评比与各类教育教学杂志投稿。本学期,有5篇论文获苏州市级二等奖,有3篇论文获苏州市级三等奖;有2篇论文获太仓市级一等奖;有2篇论文获太仓市级二等奖;有6篇论文获太仓市级三等奖;有5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