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理论学习 ㈠进行《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策略探究》的理论学习 ⒈关键理论梳理 ⑴探寻生命科学内容,资源生活化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活动、季节性植物探究、情境创设 ⑵掌握生命科学知识,探究多元化 综合调动感官、鼓励提问与发散思维、团队合作 ⑶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主题化 区域活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主题探究活动 ⒉教师对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解与实践经验。 生命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理解生命现象、形成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理解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并结合实践经验,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在理解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首先关注其跨学科性质。生命科学不仅涉及生物学知识,还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健康科学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因此,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帮助幼儿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例如,通过种植活动,幼儿不仅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还能学习土壤、水分、阳光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生态平衡的理解。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中,观察是获取信息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幼儿细致观察生命现象,如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昆虫的行为特征等,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幼儿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工具,为幼儿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例如,通过制作生态瓶、观察昆虫等实践活动,幼儿可以亲身体验生命科学的魅力,增强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实验材料的安全性,确保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探究。 其次,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生命科学教育活动应避免枯燥乏味的讲授方式,而应通过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有趣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专家等外部资源参与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究生命科学问题,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幼儿生命科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通过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行动,践行环保理念,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师还需关注幼儿生命科学素养的持续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生命科学知识和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和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交流与研讨 ㈠教师分享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⒈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现状 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结合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例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幼儿能够直观地了解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开花的生命周期;通过认识身边的动物,幼儿能够初步感知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此外,教师还会设计模拟生态系统的小实验,如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或制作小型水族箱,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然而,在活动设计与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活动的设计较为单一,缺乏层次性和挑战性,未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活动中,幼儿更多是被动地记录和观察,而缺乏对植物生长条件的主动探究。其次,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有时过于直接,幼儿的自主探索空间不足,导致活动的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⒉活动材料与资源的准备与利用 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资源,以支持他们的探索和学习。例如,班级中设置了自然角,摆放了植物、昆虫标本、显微镜等,供幼儿随时观察和使用;同时,教师还组织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如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采集自然材料等,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但是,在材料与资源的准备与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材料的使用效率较低,幼儿对一些复杂的工具(如显微镜)缺乏操作经验,导致材料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其次,活动材料的更新和补充不够及时,一些植物标本因保存不当而损坏,影响了幼儿的观察体验。此外,活动材料的多样性不足,未能充分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⒊活动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估与反思中,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学习收获和兴趣点。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活动中,幼儿通过绘制植物生长图、记录观察日记等方式,展现了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在认识动物的活动中,幼儿通过模仿动物的行为和声音,表达了他们对动物特征的感知。 不过,在活动效果的评估与反思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评估方式较为单一,更多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略了他们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的变化。例如,教师只关注幼儿是否记住了植物的生长阶段,而忽略了他们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其次,教师对活动效果的反思不够深入,未能及时调整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师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导致部分幼儿在活动中参与度较低。 ㈡展示调查问卷结果 ⒈教师对生命科学教育价值的认知较为全面,但目标侧重存在差异 多数教师高度认可生命科学教育对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目的认知上,构建科学知识、培养关爱生命情感、让幼儿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等均受重视。不过,因幼儿阶段特点,关注人与其他生物关系以及单纯感性经验获取相对靠后,反映出教师能依据幼儿发展阶段合理调整侧重点,对教育内涵与价值理解较为全面。 ⒉活动实施常态化不足,时间安排需优化 部分教师能维持每周一至两次的活动频率,但仍有教师活动开展不规律,存在随机性(如“视情况而定”)。活动时间安排的随意性影响了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表明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尚未完全步入常规化轨道。 ⒊幼儿参与兴趣强烈,但探究深度有待引导 幼儿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中兴趣浓厚,多数表现为兴趣高涨,且大部分幼儿好奇心旺盛,积极主动提问,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现象较为常见。这既反映出幼儿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热情,也为教师教学策略调整和引导提供了方向。 ⒋活动设计与反思是教师主要挑战 活动过程设计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困难,因其需兼顾幼儿认知水平、兴趣激发及知识传达,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颇高。活动反思同样是难点,如何撰写全面深入且具建设性的反思以提升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⒌内容选择偏好科学性与趣味性,生活化实践不足 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置于首位,同时兼顾幼儿兴趣和需求,体现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科学准确的内容是基础,趣味性则是吸引幼儿参与的关键,二者结合为活动效果提供保障。但仅33.33%关注“与生活的联系”,可能导致科学知识与幼儿真实经验的脱节,影响迁移应用能力。 ⒍教师专业素养是活动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 教师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包括内容、幼儿学习及教学法等多方面知识,是影响活动实施效果的最大因素。这凸显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对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决定性作用,扎实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引导幼儿探索和解答疑问,提升教学效果。 ㈢探讨如何优化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 ⒈提升教师的生命科学教育素养 教师的生命科学教育素养会直接影响活动实施的效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陷入对生命科学知识积累不足、活动现学现卖、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缺乏相关知识经验、技能是教师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虽然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这样获得的经验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难以保证活动实施的效果。因此,生命科学教育活动应重点关注教师这一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加强对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认识,具备相关教育理念。 ⒉深度引导幼儿探究,挖掘探究潜力 依据幼儿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大班幼儿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方案。从简单的观察记录能力培养开始,逐步引导幼儿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复杂探究技能,分阶段提升幼儿探究能力。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探究指导策略。教师在活动中密切观察每个幼儿的探究表现,对于好奇心强、探究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对于探究能力较弱或较害羞的幼儿,给予更多鼓励与耐心指导,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培养其探究信心与能力。 ⒊丰富活动内容维度,强化生活实践联结 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生活主题,教师可以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挖掘教育资源。同时,整合社区、家庭等外部资源,增强活动的丰富性与真实性。将生活化实践活动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进行教育活动建设。制定详细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实施步骤以及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幼儿园教师对生命科学教育大都有所了解,但了解的程度尚且不够深入,学习主动性需进一步加强。他们认为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很大帮助,对开展这一活动持有积极态度。教师能够以幼儿为主体制定活动的目标与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活动开展形式,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衡量教育活动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感到有较大难度,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时常用的形式、方法也有待改进。因此,本研究期望帮助教师明确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更加明确、有效地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