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理论学习解读(王菊华)
    2023年02月13日  

    理论学习解读

    班级_    大五      _教师_   王菊华    _

    理论学习内容

    生态视域下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

    理论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思考

    学习了“生态视域下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文章后使我感同身受:生命科学探究活动是引发幼儿近距离地观察动、植物以及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逐步提升获取经验。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体现有:系统性、联系性、整体性、平衡性特点,然而幼儿园开展的生命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以下生态缺失的现象:⒈生态系统性的缺失:活动碎片化,开展的生命科学探究活动也显得零散无序、交叉重复。重复性的探究,获得的则是重复性的经验。⒉生态关联性的不足:活动单次化。组织生命科学探究“花园里有什么”活动时,先组织幼儿探究树叶,然后探究泥土、蝴蝶等活动,将单个、单次的活动组合在一起,活动之间缺少逻辑联系和活动的延伸。⒊生态整体性的缺位:活动封闭化。在探究实践中关注知识技能,忽略了生命科学教育中最本质的生命关怀。如,班级自然角中饲养了“蚂蚁”,饲养过程中发现小蚂蚁不断死亡,教师与幼儿却认为蚂蚁死了可以再捉一些蚂蚁来饲养。这样导致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种纯理性的、封闭式的活动,阻碍了个体完整发展的融合通道,脱离了育人的完整目标。⒋师生生态位失衡:教师主导化。教师给幼儿创设了“探究”的环境与材料,但活动仍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如,户外观察金桔树的果实,先请幼儿采用感官“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接着进行观察、发现、验证与猜想。操作中教师虽然给幼儿创设了“探究”的环境,但仍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引导幼儿操作其实是想告诉幼儿一些已知的结论,如金桔树的果实是绿色稍带点黄色,果肉中有果核……这些答案在已知的观察探究中,幼儿并没有真正获得探究主体的地位。探究本质仍是教师主导的结果式操作,而非真正由幼儿兴趣或问题引发的探究。

    因此,实施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课程要素相互融合、有机联系,课程起始于幼儿的需要与兴趣,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中真正契合幼儿学习方式: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教师采用跟进式观察与解读幼儿学习行为的方法来促进幼儿学习,同时也萌发幼儿在生命科学知识海洋中自由翱翔、不断获得新知识经验。

    日期:    2022年  5月 11 日


    上一条:5月理论学习解读(陆羿君)
    已是尾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