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题报告
    2023年09月10日  

    微型课题  W2022068

    基于幼小衔接优化幼儿专注力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 李陆丹

    1. 课题简介

      ㈠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宏观角度

      政策背景

      早在1952年教育部张逸园处长解读《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禁止幼儿园识字教育时,就遭到了陈鹤琴专门撰文反驳,他主张学前阶段的幼儿可以适当识字。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科学做好入学准备”;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此文件特别强调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双向衔接。可以说,现如今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都十分重视幼小衔接。

      社会重视

      而在本市有幼小衔接共同体,包括现在正在进行的相关课题的共同体的研究,这些都是说明我们足够重视幼小衔接的研究

      中观层面

      专注力的重要性

      专注作为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它所呈现出来的神经网络与大脑有一定的联系。研究证实,通过专注力训练的幼儿,其前额叶区脑波形态与成人较为相似。训练专注力可以改变大脑神经网络结构,进而增进神经之间的联结。

      专注力对于幼儿的作用

      专注力会影响孩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投入水平,影响孩子课堂和课后的学习效率,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学业水平。并且通常说来,幼儿在认识和了解事物时,专注力越集中,观察事物就会更细致,对该事物的认知水平和层次也会更高,也就能更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其次专注力集中的幼儿会具备更好的自我管理及自我约束能力,他们遇到困难时,更具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更容易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因此,基于专注力对幼儿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幼儿衔接的背景下,做好幼儿专注力的培养工作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微观层面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内外基于专注力的研究虽然非常活跃但是大量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专注力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价值等二是分析专注力的影响因素行为表现等三是培养专注力的指导策略等其中除了内容重复性高提出的幼儿专注力培养策略也比较笼统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大班幼儿某些具体的缺乏专注力的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争取达到有效优化的目标

      研究价值

      优化幼儿专注力有效减缓幼小衔接坡度

      锐化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提升教师优化幼儿专注力的能力

      丰富教师家长关于优化幼儿专注力的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㈡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时期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过渡到以系统化结构教学为主的小学的过程。科学、有序的幼小衔接有助于儿童顺利适应小学教育生活,并为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专注力是幼儿进行一项活动的心理状态,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功能。高质的专注力能够推动活动顺利且持续地开展,是幼儿从各项活动中获取学习成果的重要保障。专注有四个品质,即专注力稳定性、专注广度、专注分配、专注转移。

      本课题中的优化专注力旨在教师基于对大班幼儿专注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且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这样的干预过程中,大班幼儿能够不断提升专注力,且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

      大量研究表明大班幼儿在10-15分钟之间。如果是幼儿特别喜爱的游戏活动,其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基于幼小衔接优化幼儿专注力的实践研究是教师在幼小衔接的背景下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分析和反思等,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以优化幼儿专注力为重点,最终达到减缓幼小衔接坡度的目标。

      ㈢课题研究的目标

      ⒈制定《幼儿专注力观察评估表》形成供师幼家幼幼幼借鉴的评价体系

      构建梳理“优化幼儿专注力”实施策略形成以优化幼儿专注力为核心的“策略资源库”

      通过个案研究形成以优化专注力为核心的系列案例集

      促进幼儿专注力发展有效减缓幼小衔接坡度

      ㈣课题研究的内容

      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专注力表现的基础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本校大班幼儿当前的专注力水平以及具体的行为表现了解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小衔接时关于专注力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优化幼儿专注力为核心的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

      初步制定《幼儿专注力观察评估表》,在幼儿活动的观察中应用评估表,通过不断地观察与了解中修缮评估表的内容。

      基于幼小衔接优化幼儿专注力的个案研究

      通过个案研究法,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并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干预,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教师对于活动案例的剖析能力。

      ⒋幼儿专注力观察评估表对比研究

      通过大班幼儿专注力前测与后测的数据对比分析当前策略手段是否有助于幼儿优化专注力

      ㈤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

      观察法:深入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以幼儿的专注力表现为抓手还原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以及幼儿、教师的行为和互动过程等要素,将其仔细地记录下来。

      文献研究法:借用图书馆、电子数据资源库等多种渠道对现存杂志、专著进行检索,查询与课题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调查法

      运用高频的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小衔接时关于专注力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

      通过调查统计梳理目前小学低年级教师基于学生专注力产生的问题及改善策略。了解小学教育的具体教学要求,降低设计活动的盲目性。

      个案研究法:重点观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做好观察记录的同时运用《幼儿专注力观察评估表》进行实时打分,以比较和发现幼儿专注力发展的轨迹,诊断分析相关问题,并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有效干预,干预后再进行观察记录和打分,了解其当下的专注力值,反思干预的效果,进行再调整和再干预。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㈠构建学习资源库,夯实理论基础

         课题组收集关于优化幼儿专注力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理论书籍,形成学习资源库。根据每月的研究侧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文献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丰富专注力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资源库包含相关论文余篇。

      ㈡开展小组研讨,保障课题运行

         为确保课题的有效推进,我们每月会围绕课题组织小组研讨活动。本课题以南郊幼儿园大班为实践对象,主要课题组成员为大班年级组教师。另外,定期将研讨活动辐射到整个大班年级组,由多名大班年级组教师共同参与研讨。组内成员对每一阶段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规划展开研讨,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小组研讨的形式,保障了课题沿着预设的方向有条不紊的前进。

      ㈢组织优化专注力系列活动,落实研究内容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根据幼儿专注力发展的四个核心品质进行分析,从专注力的“稳定”、“分配”、“转移”“广度”四个维度入手。分别组织相应的专注力优化系列活动,从而探索有效的策略。围绕研究内容,我们开展了以下具体工作:

      ⒈多形式调查,了解南郊幼儿园大班幼儿专注力水平现状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形式的调查。

      ⑴文献研究

      前期通过文献调查研究,老师们初步了解了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专注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其中包括了专注力与幼小衔接概念界定幼儿专注力对于幼小衔接的推动意义、幼儿专注力的现状、培养专注力发展的策略教师们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发现专注力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策略的缺失。预想通过研究总结有效培养幼儿专注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⑵问卷调查

      在正式开展调查研究前,我们结合《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设计了“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专注力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幼儿的习惯、我们的教育,以及外界环境的刺激都是影响幼儿专注力的重要原因。这也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一年后我们再次发布经过干预后的问卷,发现幼儿的专注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也说明了我们的针对性干预行为是比较有效的。

      ⑶观察与访谈

      定期运用白描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重点围绕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专注力表现展开,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与采取措施。

      与家长、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展开高频互动,及时了解幼儿本身、在家情况及小学低年级的专注水平与要求。

      ⑷个案追踪

      依据前期调查制定《幼儿专注力观察评估表》。选择了三名典型性幼儿每月进行实时打分,并依据客观数据对这三名幼儿采取重点干预措施。

      强化素材,提供活动支撑

      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材料的支撑。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对优化幼儿专注力的相关素材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围绕环境和游戏材料两方面开展环境方面首先从空间布局入手,改善合理的环境结构。并尝试营造宽松、自主的区域环境,创设支持幼儿多元能力发展的区域环境及根据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或已有经验创设区域环境。在游戏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首先考量游戏自身的发展特点是否能够发展幼儿专注能力,随后投放更为多元丰富的游戏材料的同时也固定游戏材料筐,让幼儿在具有清晰规则和目标性的游戏中更为专注。

      优化幼儿专注力的活动内容探索

      纵观幼儿一日生活,本课题从各个环节入手,分别针对专注力的四类品质,探索可以实施的活动内容,旨在通过丰富适宜的活动推进幼儿专注能力的发展。活动内容侧重点设计在对幼儿的专注力发展上如大班数学活动《九只小猫呼呼呼》,就是能够结合课题内容,从多媒体课件入手,以丰富多彩的动画吸引幼儿兴趣,并加入了有趣的情境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投入大量精力,从而延续他们的专注程度,达到优化专注力的活动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和成效

      ㈠丰富了教师理解与专业素养

      ⒈加深了对专注力的理解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每月的累积学习,教师对专注力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专注力是一个持续且坚持自控的状态。它具有指向性的,包含了意志自控品质在里面,同时也具备社会功能性。在发展幼儿的专注力方面,研究者也做了很多的实践,并形成了一些策略方法。而老师们立足于本年级幼儿专注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基于具体问题与实例,仔细研判对应的解决策略,不仅有效优化了幼儿专注力,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

      ⒉理清了南郊幼儿园大班幼儿专注力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

      本课题的开展,让教师关注到班级中幼儿的专注力的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一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发展。有的孩子饮食习惯不好,喜欢吃垃圾食品,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孩子大脑发育。长此以往,孩子的专注力发展就缺乏大脑这个生理基础作保障。有的孩子作息习惯不合理,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得精神状态不好,没有办法投入地参与各项活动,错失了孩子形成专注力的机会。其次是不良的环境刺激,不良的环境刺激包括滥用电子产品、一日生活安排不合理以及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但不适用的玩具,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孩子专注力的发展。此外,压抑昏暗窄小的环境也会对幼儿的专注力表现产生巨大的影响。 最后就是不适宜的教育理念,其中家庭教育的比重较大。以上这些情况让我们意识到幼儿专注力的优化迫在眉睫,并且极为需要家园共同合作。

      ⒊丰富了对优化幼儿专注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认识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探索了很多适宜幼儿专注力发展的系列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有意识地在目标或是教学重点中强调了对幼儿专注力的要求如《咕卡!咕卡一下》及《小小值日生》,都是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经验出发开展的课程案例,在案例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们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在活动中专注力的发展,从而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活动效果。

      有效优化幼儿的专注能力

      本课题通过丰富的系列活动,幼儿专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问卷干预后的比对成果

      本研究共发布过两次问卷,一次于研究开始前展开调查,一次则于一年后发布。共收集到问卷212份,干预前问卷和干预后问卷各106份。对问卷的题目的方向性进行一致性调整后,运用SPSS26.0对量表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测。对干预前问卷进行信度检测,发现问卷一致性信度科隆巴赫α(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833。对干预后问卷及你修改信度检测,发现问卷一致性信度科隆巴赫α(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757。两份问卷的科隆巴赫系数值均大于0.7,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由数据结果可知,在“幼儿抗干扰能力情况”维度中,干预前后幼儿得分的平均值M分别为M=2.07、M=1.40,标准差分别为SD=0.81、SD=0.56,说明幼儿抗干扰能力整体上在干预后有明显的提升,且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在变小。同样,在“幼儿投入活动速度情况”“幼儿同时做两件或两件以上事情情况”“幼儿注意力分配情况”以及“幼儿绘本摆放情况”等维度上,幼儿得分的均值及标准差皆有明显的降低,说明本次研究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在这些维度上的能力,且彼此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1. 由上述数据可知,干预前的幼儿专注力得分在10.47±3.09之间,干预后的幼儿专注力得分在7.16±2.17之间,干预前后的差值及其95%的置信区间为3.31(2.57,4.06)。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t=8.803,p=0.00<0.05,因此可以确定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幼儿专注力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干预效果显著。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spss软件分析比对了两次问卷的数据,结果显示幼儿的专注力在这一年的研究与干预中有了显著提升。

      ⒉培养了持久专注的习惯与能力

      通过一年的研究干预,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大部分幼儿从较不稳定的注意力逐渐培养起比较好的学习品质,如能长时间地进行游戏活动,或是在游戏中比较集中注意,在此以大一班的课程案例《咕卡!咕卡一下》为例进行说明举证。

    案例一:子欣和小翼最近对一样游戏特别感兴趣——咕卡。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于是请她们介绍一下咕卡。

    子欣:咕卡就是一个卡片,上面能贴好多的贴纸。

    小翼:贴纸各种各样的,很漂亮的,对了还有小玩具也可以贴在上面的。

    还有一些幼儿也提供了关于咕卡的信息,从孩子们的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咕卡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游戏,能用贴纸和玩具贴在塑料片上作为装饰。

    很快,咕卡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孩子们往往将自己喜爱的贴纸贴在塑料片上,时间一久,班级中多了好多贴着各种贴纸的塑料片。

    学期初个别幼儿带来了咕卡的游戏,那么这时其他幼儿对于咕卡游戏还是比较陌生的,班级中只有几名女孩子在玩。并且也只是贴贴贴纸,并没有什么深入的游戏内容。而教师在咕卡游戏中发现了能够有效提升幼儿专注力的精髓,开始以咕卡游戏为抓手,观察并尝试引导幼儿有更进一步的游戏行为。

    案例二:子欣带来了一种能给小人换不同衣服的贴纸,她和欣怡一起玩这个游戏,不亦乐乎。

    思思和心如坐在一边看着她们玩,也不去玩别的游戏。我问:“你们怎么不玩游戏呢?”思思说:“我们没有这个贴纸。”我说:“你们可以自己做呀?”思思挠了挠头:“这个怎么做呀?”心如也表示非常惊讶。小翼在一旁说:“当然可以自己做呀!你们把小人画出来,然后再画一些衣服,剪下来贴在小人身上不就行了。”一一附和说:“对!就和我们玩咕卡一样!”

    思思和心如听见了,立马行动起来。但是我关注到两个小朋友的制作方法不太一样。

    心如是仿照小翼说的,先画一个小人,然后画一些漂亮的衣服,剪下来粘在小人的身上。

    而思思是画好了小人之后,剪下一张小纸片,放在小人身上对比了一下,大小差不多再在纸片上画下裙子。画好后再在小人身上对比一下,确定大小合适后再剪下来,粘在小人的身上。

    最后两个小朋友呈现出来的作品,心如的衣服比小人大很多,不是很合身。而思思的却衣服与小人非常匹配,完美程度接近小朋友自己买的贴纸。



    可以发现,在整个咕卡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本班幼儿专注力的发展非常显著。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剪剪贴贴,到后来不断深化游戏内容,能坐下来安安稳稳地进行长时间的手工活动,幼儿的注意力的发展是非常鲜明的。

    注意力会受到活动内容的影响。开展活动的内容过浅不能吸引幼儿的

    注意力,活动内容过难也使幼儿无法集中注意力;活动内容有无兴趣也直接会影

    响幼儿的注意力。既然活动内容对幼儿注意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师设

    计活动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及兴趣、需要,幼儿只有对活

    动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才会放在活动中,才会达到活动目标。

    ㈢形成了有效优化幼儿专注力的指导策略

    创设稳定舒适的人文环境

    杜绝“电子保姆”,恰当地使用电子产品,避免过长的被动注意刺激,提高亲子陪伴质量。合理安排孩子一日生活,动静交替,情绪高昂的体验活动与安静的动手操作活动交叉进行,精神高度集中的学习活动与放松愉悦的整理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可以创设简洁的游戏区角,将游戏材料区和游戏操作区分离,确保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探索某一样材料,养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㈡培养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过多食用垃圾食品,做好营养膳食均衡,为大脑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帮助形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学龄前儿童每天保证至少10小时的睡眠时间,确保孩子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第二天的学习、生活中去。

    ㈢优化积极专业的教育方式

    良好的规则意识,专注有序地参与家庭生活。给孩子的游戏、生活“留白”,不要过多地干预、打扰孩子活动,而是在孩子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加以引导。为孩子创设个人专属区角,给孩子独处的机会和时间。尊重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以游戏为手段,在愉快的亲子时光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投入的亲子游戏中玩出专注力。

    教师也应该加强对专注力的科学认知,系统地了解专注力的发展方向与方式,让教育更具科学性与研究性。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依据《指南》、《纲要》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目标和指导建议,依托扎实的文献理论和问卷调查内容,制定了《幼儿专注力观察评估表》,通过对幼儿专注力现状的了解,设计了相关活动。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幼儿观察案例和课程案例集篇论文《以班本区域游戏为例探提升幼儿专注力的有效策略》发表于省级期刊。

    课题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⒈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欠缺,理念更新不足。尽管通过搜索文献来丰富理论知识,但文献内容很有限,可供学习的资源较少。后期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得到更多的专家指导,进一步加强业务进修,提升理论水平。

    ⒉课题研究过程材料收集不够丰富、规范,研究力度不够。研究内容如活动组织形式及观察内容较为分散,教师在一些策略的实施上也不能达到及时有效的支持效果,导致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应加深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追踪指导,进一步完善关于指导策略的研究和梳理。

    ⒊课题研究成果辐射面小。本课题只针对班级内部分幼儿展开研究,成果仅分享于课题组。幼儿专注力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改善。后期可通过一些交流、展示,将成果分享至园内、中心或其他学校,让更多的老师关注到优化专注力的意义及其有效策略,从而有效发展幼儿专注力,达到减缓幼小衔接坡度的作用

     

     

     

    已是首条
    下一条:spss数据统计问卷干预前后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