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本次活动内容 召集大家参加本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活动的怎样开展落实好,如何把案例再优化,深入推进。前期重点阅读了班本微课程,但这些呈现不能定位成课程,只是一个案例,做课程是非常不易的,所以将其定位成项目活动,大家一起思考如何把案例推进好成为项目活动。之前,大家也都粗浅地了解如何做项目活动,接受过相关培训,但仍有所欠缺,没有深入理解,只认为是由一个主题引入进一步的探究,引发孩子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的活动。 二、进一步理解项目活动 ⒈什么是项目活动 希望与你共鸣:我真的喜爱与幼儿一起进行项目活动。因为我觉得看者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他们决定什么最能吸引他们,进而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我喜欢看到他们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感到兴奋,活跃在学习当中。我喜欢看到他们在探究某个主题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快迪解决问题,或因为无法以手边有限的材料,表现出正在学习的东西市心急如焚。我认为项目活动的确是促进幼儿成长和脑部发展的最佳方式。——来自帕姆斯科兰登,一位幼儿园教师。 ⒉怎样做项目活动 ⑴独特的视角:项目活动的引发 老师的观察与记录,深入的发现幼儿的特点,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进行教育价值判断,检视幼儿的问题。老师以独特视角,与发现的眼睛与心灵,从他们的行为或一句话中得到启发,以此为起点,生发有意义的活动。这不是理论的堆积,而是需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经验。比如冬天时,有一个问题:“虫子还在树叶里吗?”没有吗?其实是有的。很小的虫卵在两片树叶的尖尖上,是幼儿的新发现。冬天里真的没有虫虫出现吗?这也涉及之后很多的问题,发现是偶发性的,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探究冬天的虫虫到哪里去了? ⑵探究的支持:项目活动的发展 教师的支持包括材料、环境、人文方面。比如可以邀请种植的专家,重视资源的利用与支持。计划的制定,活动的预设,写好网络框架都很重要。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定不能预设,而是要双向结合,在过程中,幼儿可能会走偏,探究就变得浅显,不能完全让孩子去发散,要有收有放,教师的思考与计划很重要。比如,实地的调查,教师先探究一番,了解情况,或通过资料的调查与收集,与孩子一起走下去,不断地提出问题,也要主要保持自发性,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坚持让孩子自主生发问题。还要讨论、听取研究的分享。不断地交流分享,在过程中的发现,不一定是有结果的,但是要孩子自己探究的方法去学习,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在此过程中有提升。每人发现的新问题不一样,问题之间的碰撞,零散的经验也会上升,达到集体化的经验呈现。另外,还要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第二手资料。通过分享交流,引发新问题,成果分享出来,形成后续探究的新的资料准备。比如间接资源,相关的绘本,下一次探究活动的第二手资料可以运用其中。 ⑶行动的思考:项目活动的结束 反思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制作项目活动书、成果展示、项目活动叙事(文本呈现),资料打包建档、评估项目活动。 第一阶段:浮现,由老师引发、有幼儿生发,列出可能的问题,有机会进行的课题,确定可能参访的地点,在团体或小组时间提供集体性活动或一般性的的经验,是老师对孩子经验的了解的过程,对集体水平有大概了解,再决定主题是否可行。幼儿与教师共同绘出网络图,将预探究的问题列出来,指向环节中的问题。第二阶段:再次结合网络图,使之融合在一起。准备实地参访,准备探究活动,重新检视主题,这一周开展项目活动,要回顾本周的问题,对下一周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三阶段:生成文案报告。可以聚焦某个点,深入地探究,将孩子的语言行为、观察的方式等记录下来。 三、问题呈现,讨论交流 ⒈指出存在的问题 ⑴浅探究,假探究,无意义的。 比如孩子凭借日常经验已经知道的事情,不用再探究。或是孩子提的问题,只是看一看,探究就结束了,没有深入探究活动。探究要有目的,比如,各种花花瓣的形状,让孩子进行观察记录。 ⑵教师的有效支持 语言、环境、材料、资源、问题的引导等。 ⑶理论的分析与梳理 每一次活动后进行反思,主动寻求理论的支撑。比如蚕已经结茧,飞出去了,孩子看不到惊奇的过程,会很失望,教师可以去看相关书籍。当孩子知道了结果,教师有必要提供支撑,让他看到这一个过程,有意识地观察结茧的程度,带回家拍摄视频,播放给幼儿看,孩子看到整个过程,了解到破壳出来时会流黄水,是蚕用来溶解的,所以才能破洞钻出。蚕的粪便不好清理,根据集体教学活动《黄豆绿豆分开来》中获得的经验,投放筛子、有洞眼的工具,用这种方法筛出来,实现经验的转移。 ⒉你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调整与优化? 在《你好,小蚯蚓》案例中,关于蚯蚓的再生部分,可以让幼儿通过间接资源去观察、探究,比如视频、绘本、图册。在《菇的秘密》案例中,后续活动可以比较菇的种类,最近天气潮湿,可以利用假期到菜市场、草地上等地方去寻找菇,发现各种菇的不同形态等。在《蝌蚪观察记》案例中,可以去观察长大后的蛤蟆的生活环境等。在《开启绿豆种植》案例中,可以到种植园、平台上等区域,观察各种植物的生命过程,从发芽、开花到枯萎,延伸到其他植物上,发现共性。在《一岁一枯荣》案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一年生、二年生的草木,再延伸到树木。在《香菜成长记》案例中,可以拿来香菜的成品,让幼儿观察它的味道、外形特征,比如根很长、叶子是三瓣的,关注其食用与医用价值。后续进行调整与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