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动工作室: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支持性系统研究㈡暨第一次教研课活动记录
    2025年11月14日  

    教师工作室档案3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支持性系统研究㈡暨第一次教研课

    时间

    2025.11.14

    地点

    三楼会议室

    出席

    史可,金雨夕,王菊华,郁婧玮,王兰

    缺席

    陈晓思(产假)

    主持者

    史可

    记录者

    史可

    计划

    预设目标:

    提升教师的科学知识储备与现象式教学理论素养,明确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角色定位。

    掌握现象式科学启蒙活动的设计方法与探究引导技巧,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

    记录纸、笔;教研课活动设计

    活动记录

    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主持人结合前一次研修所形成的园所物质环境建设成果,强调教师作为连接环境资源与幼儿探究的关键纽带,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现象式教学的实施效果。通过梳理教师在科学启蒙活动中存在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设计能力欠缺、探究引导技巧薄弱等常见困惑,明确本次研修聚焦人力资源提升,旨在通过专业培训与实践研讨,为课题研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㈡专业培训,夯实基础

    开展科学素养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幼儿常见科学现象、基础科学知识及科学探究方法,针对性弥补教师知识短板,帮助教师构建适配幼儿科学启蒙的知识体系。

    ⒈科学探究的五个核心步骤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这能帮助孩子系统地进行探索:
    提出问题:从生活中的小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水为什么会结冰?”鼓励孩子主动提问,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进行猜想:引导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测。比如在“种植大蒜”活动中,可以问“为什么种在土里会长得更快呢?
    验证猜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是动脑动手的关键环节。
    记录信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比如画画、贴纸、简单的符号等。
    交流表达: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形成新的经验。

    ⒉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与描述: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引导孩子用眼睛、耳朵、鼻子、手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昆虫的外形,鼓励他们用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发现。

    实验与操作:通过亲手操作来理解科学现象。比如玩水实验、光影游戏等。

    游戏与体验:把科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孩子在玩中学。比如设计一个“找相同材质物品”的游戏,或者用磁力棒搭建来学习磁铁的特性。

    讨论与交流:科学探究不是一个人的事。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加深理解。

    实践研讨,提升技能

    展示活动方案,其他教师从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探究性等维度进行评议,提出具体优化建议,如补充分层探究任务以适配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细化教师回应幼儿突发问题的引导话术等。

    王老师:活动立足幼儿已有户外观察经验,将自然中的树叶叶脉转化为可探究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在熟悉的自然情境中开启深度探究。

    金老师:以幼儿前一日户外散步的真实经历为起点,通过播放当时观察树叶的照片,帮助幼儿快速回忆起发现树叶上 “蜘蛛网” 状纹路的场景。考虑到大班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照片与视频素材能帮助幼儿建立 “叶脉”与“树叶”的具象关联,避免抽象讲解带来的理解障碍,为接下来的观察、分析环节做好认知铺垫。

    郁老师:幼儿需结合自主探究环节的发现,共同讨论、猜想关于叶脉的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需要倾听同伴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思想碰撞中完善对叶脉功能的认知

    交流研讨,确定方案

    结合同伴评议建议,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再次展示修订后的方案。经全体教师共同研讨,最终确定一份兼具科学性、趣味性与可操作性的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流程、材料准备及各环节教师引导要点

    ㈤开展第一次教研课活动

    按照确定的活动方案,在大二班开展第一次教研课活动。授课教师严格遵循现象式教学原则,以真实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大胆提问、动手探究;其他教师全程观摩,重点记录课堂中幼儿的探究表现、教师的引导行为及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㈥小结

    主持人总结本次研修成果,指出通过专业培训与实践研讨,教师的科学素养与现象式教学设计、引导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强调后续教师需将本次所学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实践积累经验、课后及时反思优化、同伴间互助交流等方式持续成长。同时明确,将以本次教研课为起点,持续打磨教学方案,不断完善现象式教学实施路径,着力打造一支适应课题研究需求的优质教师队伍。

    活动反思

    本次研修直击教师在现象式教学中的能力薄弱环节,通过理论培训+方案设计+互评研讨+教研课实践的闭环模式,有效提升了研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在专题学习中夯实了理论基础,在分组设计与互评中拓宽了思路、提升了实践技能,教研课的开展则为理论落地提供了真实场景。但在教研课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幼儿突发探究行为的回应不够灵活,引导深度不足;同时,方案设计中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仍需加强。后续需针对性开展探究引导技巧专项研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多关注幼儿个性化需求,通过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不断提升现象式教学实施质量,为课题研究提供更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上一条:灵动工作室:现象式教学理念...
    下一条:云梦工作室——10月《向阳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