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梦工作室——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㈣暨第三次教研课研讨记录
    2025年06月25日  

    教师工作室档案3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现象式教学理念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施研究㈣暨第三次教研课

    时间

    2025.6.24

    地点

    小班办公室

    出席

    何怡雯、和秋瑢、韩燕优、孙婉婷、姚心怡、顾胜燕

    缺席

    主持者

    何怡雯

    记录者

    何怡雯

    计划

    预设目标:

    ⒈观摩肖老师执教的活动大班科学《有趣的浮力》,提炼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的活动实施要点。

    ⒉通过对现象式教学的研读和理论学习,基本掌握现象式教学理念下科学启蒙教育的活动实施方法。

    活动准备:

    教案设计:大班科学《有趣的浮力》

    活动记录

    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在上一次教研中,老师们对何老师《有趣的浮力》这节课进行了二次观摩、研讨,并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这次教研将继续延续“一课三研”的精神,并结合中心主任肖老师的执教现场,继续围绕《有趣的浮力》这节集体活动,继续进行调整和优化,提炼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的活动实施要点。基本掌握现象式教学理念下科学启蒙教育的活动实施方法,提升教师的科学观察、科学探究和科学反思能力。

    现场观摩集体活动《有趣的浮力》

    老师们集体观摩肖老师执教的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浮力》

    分组研讨和梳理

    教师分小组讨论,对比第二次和第三次活动的调整和优化,提炼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的活动实施要点。

    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以 “让沉物浮起” 的矛盾问题切入,如通过橡皮泥球的沉浮提问,打破幼儿固有认知。教师老师提到:“当幼儿认为橡皮泥必然沉底时,提问‘如何让它浮起来’能立刻点燃探究热情,这符合《指南》中‘引发认知冲突’的科学探究引导策略。”

    生活化材料与分层实验设计

    操作材料选取瓶盖、泡沫板等日常物品,且实验分两层:先借助辅材(折、包、组合),再改变物体形态(捏成碗状)。老师指出:“从依赖外部材料到自主改变物体结构,这种梯度设计让幼儿逐步建构‘浮力与形态关系’的经验,符合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记录载体与科学精神培育

    两次实验均配备记录单,幼儿需猜想、验证并记录。老师强调:“记录表不仅是结果呈现,更是幼儿‘试错 - 调整’过程的可视化,像部分幼儿反复调整泡沫板角度的操作,正体现了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㈣小结

    本次活动通过 “问题驱动 - 分层探究 - 经验建构” 的路径,实现了科学启蒙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师们一致认为,科学活动的关键在于:①以真实问题激活探究内驱力;②用生活化材料搭建探究阶梯;③通过记录与分享深化逻辑思维。后续可延伸 “让浮木下沉” 的逆向探究,进一步拓展幼儿对浮力的辩证认知,持续守护其 “打破砂锅问到底” 的科学天性。

    活动反思

    科学启蒙需以体验为核心,目标重兴趣轻知识,材料重生活冲突,流程重幼儿自主探索,教师角色为支持者而非传授者。通过第三次教研课《有趣的浮力》,老师们通过观摩和研讨,结合科学启蒙教育的核心经验,老师们能更清晰地把握科学启蒙活动设计的要点和注意项,提升活动设计的质量,最终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

     

    上一条:青葵工作室——86期《燃荻》...
    下一条:云梦工作室——现象式教学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