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教师是课程园本化的践行者,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面对当前存在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不高,教师组织活动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旨在通过开展教研课,针对一个活动进行交流研讨,提升教师设计、组织集体活动的能力。我们本次将结合老师邹娜的集体教学活动教案开展交流研讨。 ㈡邹娜老师介绍活动设计 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 结合小班幼儿对眼睛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标主要为以下两点:⒈初步了解眼睛的基本功能,知道眼睛的重要性。⒉对不同动物的眼睛感兴趣,乐意探究眼睛的多样性。本次活动预计通过各种眼睛图片(如猫、狗、鱼、鸟等)、放大镜、相关绘本或图卡等支持幼儿对眼睛进行探索,丰富幼儿的经验。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⒈引入话题 老师戴上眼罩,询问孩子们感觉如何,引出眼睛的重要性。 ⒉观察学习 ⑴不同动物的眼睛 展示不同动物的眼睛,利用放大镜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特点。 ⑵人类的眼睛 观察人类眼睛的构造 ⑶讨论每种眼睛可能的用途和功能。 ⒊游戏互动 “猜猜这是谁的眼睛”游戏,通过眼睛特征猜测是哪种动物。 ⒋知识拓展 观看眼睛是怎么工作的。 ⒌总结分享 让每个孩子说出他们最喜欢的眼睛和原因,鼓励表达与分享。 ㈢组内教师交流研讨 活动目标回顾:目标的设置能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活动也能初步达到了让幼儿了解眼睛的基本功能和多样性的目标。 准备材料评估:图片比较容易准备,但是实物收集可能较困难,种类不够丰富,是否足够多样化。尽管有些动物的眼睛不太容易辨认,在准备材料时,可以再添加一些提示信息,比如提供些微线索,帮助孩子们进行猜测。另外也可以结合小朋友自身的资源,提供一些身边熟悉人的眼睛,让幼儿观察眼睛的不同。放大镜的投放也不太合适,孩子虽然能够独立操作,但是对于眼镜的观察意义不大。 活动流程回顾: 活动流程丰富,包含了观察、游戏、经验分享等。导入环节戴眼罩的引入方式是否有效,孩子们是否能够迅速进入状态。是否有其他更吸引小班孩子注意力的引入方法,如和幼儿生活经验比较贴近的游戏。 在观察学习的环节,放大镜的投放是否合适,小班幼儿对于放大镜的科学使用方法存在能力差异,且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幼儿的观察,可能有的孩子会把玩放大镜。对于眼睛的观察,不用放大镜也能达到观察的效果。 在“猜眼睛”游戏环节中,动物的眼睛种类很多,甚至一种动物的眼睛也是有不同的,对于幼儿来说可能会有些困难。或许可以设置一个更加明确的线索系统,例如按照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来分类提示。 对于眼睛的重要性在活动中体现的不明显,是否能通过一些互动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到眼睛的有用,从而感知眼睛的重要性。 ㈣小结 根据本次研讨交流,老师们对《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的教案进行了分析,从活动的目标、准备、过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问题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下一步将对教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并在班级内开展活动,实地观摩活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