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葵工作室——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实施研究㈢活动记录
    2025年06月25日  

    教师工作室档案3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实施研究㈢

    时间

    2025.6.25

    地点

    南郊二楼多功能室

    出席

    陈晓思、金雨夕、王菊华、王兰、郁婧玮

    缺席

    主持者

    陈晓思

    记录者

    郁婧玮

    计划

    预设目标:

    了解科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核心问题与路径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动准备:

    教学视频、观察量表

    活动记录

    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在前两次的活动中,对于《中班科学:球球大比拼》,老师们提出了很多优化改进的建议,并且对教案也进行了调整。本次结合前两次的经验,我们将通过实践来验证活动的效果,从实践中再次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进一步优化活动。大家首先观摩金雨夕老师执教的《中班科学:球球大比拼》并填写观察量表,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优化本次教学活动。

    金雨夕老师执教

    中班科学:球球大比拼

    ㈢交流研讨

    ⒈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观摩,结合观察量表,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及其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效果。

    ⑴问题情境创设法

    策略实施:在活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6个球要变魔术,它们想把自己变到这个罐子里,你们说可能吗?”“哪种球能变进去?说说你的理由”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与猜测,将科学探究融入趣味性的“魔术”情境中。

    教育效果: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够迅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猜测和思考的过程中,幼儿调动已有经验进行分析,初步培养科学思维中的预测能力 ,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究源于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增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操作探究法

    策略实施:在“猜一猜试一试,谁能变进罐子里”和“动手操作,谁变进罐子多”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材质的球、罐子等材料,让幼儿自主进行操作实验,尝试将球放入罐子,观察不同球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育效果:操作探究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核心方式。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和体验不同材质球的弹性差异,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在反复尝试和探索中,幼儿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如为什么有的球能进罐子,有的不能),并尝试寻找答案,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理解科学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⑶小组合作记录法

    策略实施:在“动手操作,谁变进罐子多”环节,教师要求幼儿小组内分工合作,一种球放在一个罐子里操作,数清楚球的数量后在记录表上做标记。完成操作后,小组间分享记录结果,共同讨论分析。

    教育效果:小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让幼儿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尊重不同意见,提升社会性发展。同时,记录表的使用帮助幼儿将抽象的实验结果转化为直观的符号表征,引导幼儿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和整理信息,感受记录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为后续更复杂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⑷多媒体与实物结合演示法

    策略实施:在活动结尾,教师通过播放弹性原理演示视频(慢镜头展示球被捏时弹性形变、松手后回弹),或使用实物模型进行演示,直观地向幼儿讲解“弹性”的科学原理。

    教育效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弹性”是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多媒体视频的慢镜头展示和实物模型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画面和操作,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突破认知难点。这种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拓展了幼儿的科学视野,激发幼儿对更多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

    ⒉从活动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幼儿实践操作机会方面是否合理进行探讨,分析存在哪些需要完善之处?

    ⑴缺乏对弹性原理的递进式探究

    活动仅通过“能否塞入罐子”“塞入数量”对比球的弹性差异,对弹性原理的探究停留在现象观察层面,未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弹性与材质、结构的关系,难以满足中班幼儿逐步发展的逻辑思维需求。后续增加分层探究环节,如①提供放大镜观察不同球的表面纹理和内部结构(如海绵球的孔隙、橡胶球的致密结构);②设计“不同力度捏球”实验,让幼儿感受外力大小对弹性形变的影响;③用弹簧、橡皮筋等辅助材料对比,帮助幼儿理解弹性是物体受力变形、外力消失后恢复原状的特性,提升探究深度。

    ⑵实践操作单一,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实验方法与工具

    幼儿操作环节主要集中于“捏球入罐”,实验方法较为单一,工具使用局限,难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探究热情,也不利于全面培养观察、测量、对比等科学探究技能。丰富实践操作形式,①增加测量环节,提供软尺、天平,引导幼儿测量球的直径、重量,记录数据并分析与弹性的关系;②设计对比实验,如设置斜坡轨道,观察不同球的滚动速度与弹性的关联;

    ⑶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反馈不足

    活动中教师主导实验步骤与结论总结,幼儿多在指令下被动操作,缺乏自主提问、设计实验的机会,可能导致幼儿过度依赖教师,削弱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优化实践操作的指导策略,采用“开放式实验”,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和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加“争议讨论”环节,针对实验结果的分歧引导幼儿反思操作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严谨态度。

    活动反思

    参与本次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让我收获颇丰。观摩金雨夕老师执教的《中班科学:球球大比拼》,直观感受到趣味教学对幼儿科学探索的激发作用,金老师以球为媒介,巧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将科学知识融入实践。

    分析教学策略中,从导入的吸引力到探究环节的引导,明白科学启蒙要贴合幼儿认知,用生动方式点燃好奇。探讨活动设计时,发现内容深度、广度与实践操作的平衡很关键,当前活动在拓展幼儿思维、给予更多操作自主权上有提升空间。

    这次活动让我深知,科学启蒙教育需在实践中反复打磨,要以幼儿为中心,不断优化教学,让科学探索真正成为点亮幼儿智慧的火种,我也会把所学所思融入后续教学,助力幼儿科学素养成长。




    上一条:青葵工作室——幼儿园科学启...
    下一条:青葵工作室——86期《燃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