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葵工作室——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实施研究㈡活动记录
    2025年05月30日  

    教师工作室档案3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实施研究㈡

    时间

    2025.5.30

    地点

    南郊二楼多功能室

    出席

    陈晓思、金雨夕、王菊华、王兰、郁婧玮

    缺席

    主持者

    陈晓思

    记录者

    陈晓思

    计划

    预设目标:

    ⒈通过观看《神奇的球》教学视频,从现象式教学和幼儿园科学教育启蒙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提升教师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⒉汲取经验,优化上一次研修设计中“球球大比拼”教案,进一步提升教师组织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能力,形成科学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活动准备:

    科学活动《神奇的球》教学视频


    活动记录

    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本次研修活动我们以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球》教学活动视频为切入点,通过学习与探讨汲取经验,并再次基础上优化上一次教研活动中设计的科学活动《球球大比拼》,进一步提升组织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能力。

    ㈡观看教学视频

    ⒈观看科学活动《神奇的球》教学视频

    ㈢研讨与优化

    ⒈通过观看视频,从幼儿园科学教育启蒙的角度,谈谈教师在活动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效果如何?

    方法:

    ⑴活动源于生活。平时幼儿都很喜欢玩球类活动,球是他们所熟悉的玩具,因而他们乐于操作。

    学具使用恰当。提供的学具能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第一次实验:4个球经过试验剔除2个,剩下2个可以变进罐子,幼儿在尝试中获得了成功的经验;第二次实验:幼儿探索同样的罐子不同的球可以变进去多少,幼儿有强烈的探索欲望,积极通过记录表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游戏贯穿始终。活动开始与结束教师都以变魔术为引导,孩子们兴趣盎然,瞪大眼睛等待教师的魔术表演,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效果:

    幼儿始终在观察、比较、实验中学习、探索、交流。活动中,幼儿一直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培养了互相合作、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师始终以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观察幼儿在学习中的反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如发现一个幼儿两个罐子放进同样个数的球时,教师就引导他:你再试试哪个罐子还能再放进去一些球。经教师的提醒,幼儿又打开罐子放球,积极地继续探索。

    运用记录表,既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的,又帮助幼儿梳理探索的方法和思路。这样的学习,是教给幼儿方法,为幼儿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⒉基于观看视频后的收获,进一步优化上一次研修中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球球大比拼》教案,并形成完整教案。

    材料拓展:增加橡胶球、乒乓球等不同材质球,丰富弹性差异体验,除对比软硬,可探究不同弹性程度球的回弹高度等,拓展科学探究维度。

    记录优化:优化记录表,添加图文提示,比如画简单小球变形、进罐示意,降低记录难度,助力幼儿更好表征发现,凸显记录意义

    原理呈现:借助视频(如慢镜头展示球弹性形变、回弹)或实物演示(弹性原理模型),直观呈现弹性原理,帮幼儿从感性体验迈向理性认知,加深对 “弹性” 科学概念理解 。

    小结:后续我们可以将优化后的教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持续关注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科学启蒙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教学活动视频《神奇的球》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摩、研讨与教案优化,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注入新活力。在研讨环节,教师们从幼儿园科学教育启蒙的角度展开热烈讨论,剖析视频中激发幼儿科学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教学方法。基于观看视频的收获,教师们群策群力,对上一次研修中设计的科学活动《球球大比拼》教案进行优化。在材料拓展、记录方式、原理呈现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意见。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也优化了科学活动教案。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科学启蒙教育方法,营造科学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为幼儿的科学素养发展筑牢根基。





    上一条:云梦工作室——5月《向阳花》...
    下一条:青葵工作室——幼儿园科学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