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动工作室——教研课活动㈡记录
    2024年05月31日  

    教师工作室档案3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教研课活动㈡

    时间

    2024.5.31

    地点

    南郊二楼多功能

    出席

    邹娜、陈秋燕、曹雪英、和秋瑢、韩燕优、金怡婷、乐波、王兰、郁婧玮、朱丽洁、周轶婷、张月萍

    缺席

    主持者

    记录者

    邹娜

    计划

    预设目标:

    结合前两次的修改建议,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活动效果,反思活动设计

    通过对活动的反复修改与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

    集体教学活动教案一份

    活动记录

    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在上次的活动中,对于《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老师们提出了很多优化改进的建议,并且对教案也进行了调整。本次结合前期的经验,我们将通过实践来验证活动的效果,从实践中再次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进一步优化活动。大家首先观摩邹娜老师执教《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优化本次教学活动。  

    邹娜老师执教活动:

    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
    ㈢组内教师交流研讨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活动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一是让幼儿了解人类眼部特征的多样性,包括不同颜色的眼睛、单双眼皮等;二是使幼儿体会到眼睛的功能,并能描述所见物品的基本特征。
    寓教于乐的方式:活动采用了游戏化的方法,如“猜猜他是谁”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眼睛的认识兴趣。猜测的对象是班级内幼儿熟悉的同伴,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促进积极参与同时,小朋友也可以直接观察同伴的眼睛进行现场眼睛,更形象生动游戏时还可以请小朋友来当出题的人,增加互动性。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准备了一系列的图片和PPT,包括班级同学的眼睛、不同人种的眼睛以及动物的眼睛。这样的视觉材料有助于幼儿直观理解眼睛的多样性,并可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跨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出示了不同人种的眼睛图片,这暗示了对不同文化和种族特征的包容性教育。同时,通过观察动物的眼睛,孩子们也能了解到其他生物的特点。
    科学知识的融入:活动中还使用科普视频来解释为什么眼睛会有不同的颜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引入遗传学和生物学的概念。可以在前期请幼儿探索家庭中成员的眼睛特征,以照片等形式进行分享,说说自己的眼睛长的像谁,进一步感知眼睛的外形特征受遗传的影响。
    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通过要求幼儿用短句描述自己看到的物品,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视感官教育:通过强调眼睛的作用和重要性,鼓励幼儿珍惜并感激自己的感官能力。
    话题和思考:活动末尾提出的问题“除了我们人有眼睛,还有谁有眼睛呢?”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延伸到更广泛的自然界,培养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小结

    本次教学活动展示了一个有趣且教育性的内容,用于丰富幼儿有关生物多样性、感官认识和基本科学原理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和材料的结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他们的多方面发展。教师们在观摩后对活动进行了肯定,发现了活动中很多的价值点,也提出了优化建议,相信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会越来越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邹老师对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进行了教案修改,并且公开执教。组内老师共同观摩、研讨。

    在执教过程中,邹老师能关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及时总结、积极引导,丰富幼儿关于眼睛的经验。执教后,组内老师对教学活动中目标、材料准备、过程实效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中的价值点,也对活动提出了改进建议。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集体教学活动都有了更多的思考。相信这些思考在后续老师们的教育实践中一定会有所体现。老师们对活动设计、活动实施的经验也在同伴的交流研讨中不断地丰富。

     

    上一条:灵动工作室——教研课活动㈡掠影
    下一条:灵动工作室——78期《燃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