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在上次的活动中,对于《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老师们提出了很多优化改进的建议,并且对教案也进行了调整。本次结合前期的经验,我们将通过实践来验证活动的效果,从实践中再次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进一步优化活动。大家首先观摩邹娜老师执教《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优化本次教学活动。 ㈡邹娜老师执教活动: 小班科学:这是谁的眼睛 ㈢组内教师交流研讨 ⒈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活动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一是让幼儿了解人类眼部特征的多样性,包括不同颜色的眼睛、单双眼皮等;二是使幼儿体会到眼睛的功能,并能描述所见物品的基本特征。 ⒉寓教于乐的方式:活动采用了游戏化的方法,如“猜猜他是谁”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眼睛的认识兴趣。猜测的对象是班级内幼儿熟悉的同伴,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促进积极参与,同时,小朋友也可以直接观察同伴的眼睛进行现场眼睛,更形象生动。游戏时还可以请小朋友来当出题的人,增加互动性。 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准备了一系列的图片和PPT,包括班级同学的眼睛、不同人种的眼睛以及动物的眼睛。这样的视觉材料有助于幼儿直观理解眼睛的多样性,并可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⒋跨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中出示了不同人种的眼睛图片,这暗示了对不同文化和种族特征的包容性教育。同时,通过观察动物的眼睛,孩子们也能了解到其他生物的特点。 ⒌科学知识的融入:活动中还使用了科普视频来解释为什么眼睛会有不同的颜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引入遗传学和生物学的概念。可以在前期请幼儿探索家庭中成员的眼睛特征,以照片等形式进行分享,说说自己的眼睛长的像谁,进一步感知眼睛的外形特征受遗传的影响。 ⒍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通过要求幼儿用短句描述自己看到的物品,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⒎重视感官教育:通过强调眼睛的作用和重要性,鼓励幼儿珍惜并感激自己的感官能力。 ⒏话题和思考:活动末尾提出的问题“除了我们人有眼睛,还有谁有眼睛呢?”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延伸到更广泛的自然界,培养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㈣小结 本次教学活动展示了一个有趣且有教育性的内容,用于丰富幼儿有关生物多样性、感官认识和基本科学原理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和材料的结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他们的多方面发展。教师们在观摩后对活动进行了肯定,发现了活动中很多的价值点,也提出了优化建议,相信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