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本着提升教师设计、组织集体活动的能力的目的,我们开展了教研课的交流研讨。在上一次的活动中,重点围绕《大班综合:我的晚间生活计划》开展了组内研讨,老师们从活动的来源、目标的定位、幼儿的经验、教学的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议。本次我们将在上次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活动进行优化设计。 ㈡郁婧玮老师介绍活动中修改的部分 大班综合:我的晚间生活计划。 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幼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但在自主规划晚间学习、生活等方面还有有所欠缺,结合家长的反映以及与幼儿的互动发现,大部分幼儿都是回家后看会电视、吃饭以及做一些被安排做的事情,很少有自主决策的机会,所以我这次我增加了更多自主决策的内容。 相较于一稿而言,我发现之前就出示一张计划表,没有趣味性,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本次活动我主要是增加了一个情境(麦克)在里面,这样更加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活动的积极性。整个活动以麦克为线索展开,线索贯穿始终,使活动更具有关联性、完整性,也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 其次,在延伸部分,我还增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检验自己是否做到了计划表上的内容”这对于孩子们后期与这张计划表的互动有一定的影响,鼓励孩子们对照着自己的计划表来行动,为本次活动的后续提供了价值。通过记录帮助他们了解文字和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建构前书写的经验。 ㈢组内教师交流研讨 除了幼儿合理设计“我的晚间生活计划”,又在最后的环节增加了按自己的计划去执行的环节,这样幼儿就能对照自己的计划去做了后能发现自己设计的计划是否合理了,这样也就达成了目标三了。 计划表设计完成后,可以再引导幼儿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与补充计划表内容,比如有的幼儿没有自主阅读这一时间安排,在发现同伴每天都有这一安排后可以补充到自己的计划表中。 对于计划表设计的合理性开展了讨论,这样非常好,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思考自己的计划。但是幼儿的经验比较缺乏,在交流中对于怎么才是合理可能需要一些经验的准备。 投入了事先准备好的计划表,让孩子了解了计划表是什么样的,但这也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对于设计计划表的创意会减少。 计划表的格式可以请幼儿先设计展示,再投入事先准备好的计划表,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计划表的设计单一受局限。 ㈣小结 整个活动流程较为流畅,孩子们也能够跟得上,但是对于孩子的经验提升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个别幼儿能够意识到时间(区间),大部分幼儿都是模仿麦克的时间或者是以数字作为序列排序,没能够达到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整节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口头表述的机会比较少,作为综合领域,没有照顾到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基本上都是孩子们一起回答,很少有个别交流的机会,除了最后的展示,但是孩子们展示完,只是对他们的计划做了个总结,将他们计划的活动内容分为:学习、休息、娱乐等方面,其实应该让孩子们互相评判,这样可以提高他们自评、他评的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计划是否合理及完整,为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最后,表格设计可以前期进行经验铺垫,不一定要一个小时一格。可以半个小时或者十分钟一件事,更能让孩子体会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