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苗工作室——聚焦区域游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策略的学习与研讨活动记录
    2023年05月25日  

    工作室活动记录表

    活动内容

    苗苗工作室——聚焦区域游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策略的学习与研讨

    时间

    2023.5.25

    地点

    南郊二楼多功能室

    出席

    高雅洁、徐芳、冒丽娟、乐波、张郁、吴烨、曹雪英、施燕丹、杨燕、陆敏、周纯璐、李陆丹、郁玮、丁丽丽、陆佳舟、张倩妮、黄燕、陈清玲

    缺席

    主持者

    高雅洁

    记录者

    张倩妮

    计划

    研修目标:

    ⒈通过区域游戏案例分享,聚焦区域游戏过程,探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2.通过本次活动提升教师观察幼儿、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

    研修准备:

    ⒈案例分享资料

    ⒉牛皮纸各三张

    活动记录

    ㈠教师案例分享

    ⒈两位老师进行区域游戏案例分享

    主持人:教育为本,观察先行。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升教师观察幼儿、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所以我们本月继续开展“聚焦区域游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策略的学习与研讨”教研活动。

    主持人: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其既是课程内容,也是课程途径,更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要使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发挥最大化价值,就必须要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即通过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有效有序进行,使区域活动提供的“机会和可能”成为幼儿发展的“现实和结果”。

    主持人:结合前期的区域游戏研讨与梳理,老师们也对各班的区域游戏有了进一步的优化,今天由两位老师进行区域游戏案例分享,基于之前的观摩,以及游戏调整,听的过程老师们可以进行简单的记录,发现两位老师分别在区域游戏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调整与优化。

    ⑴李陆丹分享

    主持人:你在李老师的案例分享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吴烨:李老师能够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游戏状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现问题并反思,从细节出发,通过调整区域的位置,改善了建构区位置狭小的问题,将语言区放在了视线明亮的床边,设立了专注角,提高幼儿区域游戏的专注力。

    陆佳舟:李老师案例中提出捕捉、追随幼儿兴趣这一点,孩子们在区域中拿出桌面玩具积木,从一开始的扔玩具到后来孩子们感兴趣的玩,教师的善于观察,给与孩子们的支持与引导,使得孩子们在交流、尝试中运用不同的扔积木的方法,有尾用滚、贴面滑、低空飞等方式扔积木进行玩,玩得不亦乐乎,给孩子们带来了游戏快乐。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陆敏:在李老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区域活动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活动起来,做到了自主选择、自主操作。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持久地专注学习,比如益智区的“纸牌游戏”“舒尔特方块”这类游戏,李老师材料的准备,游戏的提示牌包括游戏环境的支持,都是能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及专注力的提升。

    ⑵郁婧玮分享

    主持人:你在郁老师的案例分享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李陆丹:在郁老师的案例中,我在语言区中看到了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内容感觉非常有意思。首先孩子们对自己爸爸妈妈的声音是比较熟悉的。那么作用爸爸妈妈讲故事这个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孩子游戏兴趣,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更加专注和投入。另外也有效融合了亲子阅读,氛围比较温馨。

    陆敏: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会有比较强的角色扮演意识,具备有一定的表现技巧和相互协商合作的能力,所以从郁老师能在区域活动中,将表演区和原本枯燥的阅读区整合在一起,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但也允许幼儿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样有针对性的创设,能促使幼儿阅读能力、表演能力、创造力向更高层次水平去发展。

    杨燕:郁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本班区域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如:游戏区域的摆布、游戏内容的开发与挖掘等,在发现问题后能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孩子自主设计游戏材料,变新游戏玩法,同时请家长参与,多种途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结: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在游戏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与谁玩、怎么玩,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主题确立、材料收集、游戏内容选择等,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

    ㈡教师分组研讨,围绕“游戏案例中教师的支持策略”展开讨论交流。

    ⒈进行初步支持策略的梳理

    主持人:本次活动是围绕教师支持性策略主题展开观摩和研讨的,在这两个区域活动的案例中,我们也能看到老师幼儿深度学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因为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尤为重要。所以我们重点还是从游戏现场中材料的投放、师幼的互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等重点入手来进行学习与研讨,通过两位老师的区域游戏案例分享,老师们也能清楚的看到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支持策略是什么,我们结合脉络图中呈现的三个维度,我们进行关键词简单的梳理。

    (分组关键词整理)

    ⑴一组(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结合李老师的案例以三个维度来进行支持性策略的介绍,吴烨老师负责)

    ⑵二组(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结合郁老师的案例以三个维度来进行支持性策略的介绍,陆佳舟老师负责)

    小结:通过老师们对于教师支持性策略的梳理,也清楚的看到游戏现场中材料的投放、师幼的互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三个维度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优势,也有少许的缺失。

    区域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对于情境的设定、玩法的创新都需要教师根据孩子的经验与兴趣不断进行完善,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的游戏材料,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主动性。

    ⒉教师提出困惑

    主持人:那么,两位老师在撰写区域游戏案例的过程中,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的困惑,结合老师的困惑,我们一起进行的交流与研讨。

    ⑴李老师,你在区域游戏开展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李陆丹:你怎么样有质量的师幼对话,才能更好的搭建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架?

    杨燕:作为一名老师,我也有一样的困惑,就是教师替代幼儿思考,急于告知幼儿问题的答案,没有给幼儿充足的思考与探究时间;是教师的话语大部分是封闭而不是开放的,教师自问自答解决了问题,没有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机会和时间。

    陆敏:杨老师说道的问题,我们其实也是一直困惑的,不仅仅是老教师,我们青年教师也是一直有这样的困惑,我觉得可以做到对话应是有准备的,以观察幼儿行为为前提。有准备的对话,需要教师的“在场”,这里“在场”不仅指教师的“人”在场,更是指教师的“脑”在场。教师“人心合一”的在场,能使教师在“用眼看用耳听”幼儿的游戏行为基础上,同时进行思考,从意义、价值、内容、与本次活动的关系、与儿童当前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等多元维度进行思考。当然,教师观察的质量是展开有效师幼对话的前提。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并关注到“幼儿发生了什么或正在发生什么”。

    李陆丹:陆老师的想法很好,我觉得可以实践一下。

    陈清玲:我觉得对话应该更有依据,才会更有质量。教师观察到“幼儿发生了什么或正在发生什么”,进而要进行识别“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了”。需要教师在已有观察记录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深入地分析、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是否恰当。这一过程至关重要,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识别,衔接现象与本质,直接影响回应的质量,对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

    张倩妮:我觉得陈老师的想法很好,我们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然后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可以使用开放式的问题促使对话持续地进行。比如说在科学区的游戏中,引导幼儿去猜测一些可能发生的现象,如果要让这样的现象发生,再进行追问,可以使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等思考完之后,幼儿再去自主操作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主持人:你们认同张老师的想法吗?我们新教师也来说说看你们的想法。

    郁婧玮: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认为有质量的师幼对话,应该是更有针对性的支持的,教师的回应可以有多种方式:直接、间接;质疑、留疑;追问、留白;话语、材料、环境等。

    小结:师幼对话是师幼互动的一种重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方式,师幼对话对幼儿学习的影响也是直接、直观与显现的。当然,师幼对话质量的高低是以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关注和识别为前提,和教师自身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解读能力及对教育目标的熟悉与敏感度息息相关。目前,师幼对话普遍存在“质量不高,有效性不够”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我们老师提到的这几点进行不断的提高与优化。

    ⑵主持人:郁老师,那你在开展区域游戏时还有什么困扰呢?

    郁婧玮:我已经把两个区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联动,那除了这个,如何更好的营造支持性的区域环境,提供幼儿更深度学习的机会?(脉络图关键词呈现)

    吴烨:我觉得首先要开放有序的区域空间,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物质保障。因为适宜的空间布局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活动需要,合理安排适宜的活动区域,设计独特的空间布局,提供有准备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在良好的区域环境中学习和发展。比如说建构区是需要蛮大的空间的,小班的建构区放在教室里面足够幼儿自主建构,但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放在教室里就会有点拥挤,教师大多会把建构区放在教室外走廊里更加的宽敞也能够放置更多幼儿需要的辅助材料。

    陈清玲:我赞同吴老师的看法,因为规划开放有序的区域空间,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充分考虑班级场地及幼儿发展等多种因素,打破固有思维和传统模式,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构建既相对独立又内在联系的区域布局,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

    主持人:对,有序的区域空间设计很重要,还有别人想法吗?

    李陆丹:我觉得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是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兴趣缘起。首先,能够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兴趣的材料,必须符合幼儿认知兴趣和年龄特点。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为幼儿创设和提供适合幼儿需要和年龄特点的材料,如为幼儿提供废旧的材料、多功能的物品等,丰富的材料能给幼儿更多想象、探索的空间,为幼儿萌生学习动机提供机会。

    主持人:陆老师提到了丰富的材料,非常好,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灵魂,蕴含着教育目标和内容,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经验,获得发展。因此,材料的投放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要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还有老师有别的想法吗?

    杨燕:我觉得活动规则也很重要,是促进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条件。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是在幼儿自主体验的前提下,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需要而形成的。区域活动的规则来自于幼儿,同时服务于幼儿。正如在区域活动开展之前,幼儿需要了解以下信息:区域活动的时间、地点,可以选择的区域内容与同伴数量等,这些信息如何让幼儿清晰快速地了解?教师通过呈现在环境中的规则,给予每个幼儿积极的暗示,引导幼儿顺利进行活动。

    张倩妮:我觉得杨老师说的很对,活动的规则我们可以通过谈话讨论,或者利用环境的提示作用,把一些基本的玩法用简单的表征记录下来,作为提示板,让没有参与过这个游戏的幼儿也能马上理解,对于幼儿讨论的过程和游戏过程中的发现与问题,也可以通过图片与表征结合的形式,制作成问题墙、过程性展板,让幼儿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将好的方法实现幼儿之间的经验共享。

    陆敏:我也觉得,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幼儿如何探索这些区域材料,要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什么等。在区域活动结束时,幼儿如何整理和分享……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师幼共同商议、幼儿自主制定规则来解决,如操作建议、重点推荐、儿童记录本、交流栏、问题栏等形式。

    小结:是的,所以合理、必要的规则是活动顺利开展和幼儿获得有效经验的保障和前提。当然,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并非为了约束幼儿活动,而是为了创设支持性的环境,保障幼儿活动能够更顺利、深入地开展。需要强调的是,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不是基于教师立场,而是基于幼儿视角,以幼儿的参与为首要,以幼儿的讨论为过程,以幼儿的行动为目标。

    ㈢结合教师困惑,梳理进一步支持性策略

    ⒈以脉络图的形式,结合教师的困惑进行支持性策略的进一步梳理

    主持人:那我们通过,结合教师的困惑进行支持性策略的进一步梳理,在研讨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把我们的支持性的策略能够清晰的梳理出来了,那这些策略不仅仅是局限于我们这两个区域游戏活动,更多的可以辐射到其他更多的区域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去,通过本次活动提升教师观察幼儿、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

    ㈣理论学习,经验拓展

    主持人:我这里也有一份关于区域游戏的学习材料,我们可以利用活动后的时间,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分享。

    小结:小小的区角,不仅是孩子游戏的一方小小天地,丰富的游戏更加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智慧、班级的特色,更是幼儿打开智慧大门的发源地。我们将结合孩子兴趣不断完善区域游戏内容,有层次的提供材料,坚持幼儿为本,使孩子们在区域游戏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活动反思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寻求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上一条:苗苗工作室——聚焦区域游戏...
    下一条:苗苗工作室——论文发布会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