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 本次活动主要是请每位老师交流各自读《观察的艺术》的读书心得,我们一起来研读相关文章,开展讨论,重点研讨《观察的艺术》一书,并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悟。 ㈡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 主持人: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交流。 ⒈观察的艺术: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总能吸引着富有好奇心的幼儿。但是什么是大自然,是否必须要翻山越岭才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当然不是,推开自然的门,太阳的拥抱就是自然,飞翔的鸟儿也是自然,闭上眼睛闻到的花香也是自然。只要用心感受,自然无处不在。在幼儿园里,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好好利用珍贵的自然资源,带领幼儿走进自然环境,感受自然情怀。大自然是幼儿开展探索与发现最适宜的课堂,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对于好动、活泼的幼儿来说,就是充满诱惑力的。比如教师带着幼儿去寻找大自然的种子,幼儿就会兴致冲冲、积极的参与,不断地进行探索。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活教材,是幼儿成长最好的课堂。 ⒉通过学习本书中的观察案例,思考儿童的表达方式,我注意到幼儿以富有想象力和技巧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开启了我看到每个孩子如何思考的窗户,发现游戏中幼儿一直以有意义的方式表达着。同时我也运用本章中的尝试活动,强化自己的责任。首先丰富环境以支持读写活动,提供更多的开放性材料供幼儿游戏时当符号来使用,设置可以绘画、记录的墙面。其次观察幼儿参与使用语言、文字和象征性思维的情况,做好每日观察,研究自己的观察记录,加深自己对幼儿如何交流的理解。 ⒊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放大镜游戏:这个游戏要求教师去观察、记录并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放大镜之下的世界,其实作者正是要让我们学会换个角度去看世界,或许陌生的微观世界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更接近于儿童眼中的现实世界。我们只有在陌生的微观世界中,我们才能如儿童一般去动用我们的感知系统,睁开这双全新的“眼睛”。 ⒋寒假中,我认真学习了《观察的艺术》。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观察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这本书给我一些启发,它让我对观察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对我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也有一定帮助。观察二字,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观察幼儿也是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撰写了不少的观察记录,通过阅读《观察的艺术》一书,我对教师的观察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⒌对教师而言,“像儿童一样去观察”并不容易,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要只像一个大人那样去观察”,学习接纳孩子的想法:观察活动环境中一个儿童普通的自主游戏了解儿童的想法非常重要,它应该成为你观察和思考儿童行为的座右铭。老师们用孩子们操作的材料,尝试着像孩子一样玩耍。要放弃成人的姿态,“像孩子”一样玩耍时,才找能到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留意儿童的看法,要先从感受到游戏时的主动性开始,所以,可以从建构游戏开始哦!如在“停车场”主题建构活动中,当孩子们已经将建构好的停车场作品呈现展示出来后就请活动中的一位孩子们来介绍他们的想法、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停车场的某一个场所、有哪些用途?同时再请另一位幼儿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不同见解,同时也请其他幼儿来讲解自己对作品的见解,来了解幼儿的看法,走进儿童的心理理解儿童的感受。 ⒍这个假期我们在园部领导的安排下大家一起把这边《观察的艺术》再次拿出来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让我更急深刻认识到,我们要客观地、准确地去观察儿童,要辨别和认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要精准地通过教育去追随儿童,满足儿童。这样的理念看似理所当然,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有时候也会被幼儿的各种突发情况打断,很多时候回带着自己固有的思维进行观察和评价。其实,孩子是一本美丽而神秘的书籍,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观察的方式让我们尽可能的“贴近”儿童。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第二章:学会看见,给予我的了许多启迪。书中摘录了丽莎·德尔皮特的一句话:我们并不是真的用自己的眼睛或耳朵去看或听,而是通过我们的信仰去看或听。放弃了自己的信仰,那一刻我们也就不是我们自己了。我觉得这句引言的意思是让我们要用全新视角观察儿童,在观察儿童是也必须承认自己戴着的有色眼镜。真正的学习是从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质疑开始,从新开始练习,观看自己的“看见”、“相信”和以为。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但是,我决定从这一刻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反思它如何影响自己的认识,不断练习和摸索,努力让自己学会看见。 ⒎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推进,我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观察和了解幼儿成了我们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观察的能力。《观察的艺术》一书包含了系列的学习研讨课程,书中通过概念和具体问题的练习帮助我们学会真正看见孩子。书中第七章讲述了观察儿童如何与自然世界相联系。学习了这章节的内容让我们重视自己与自然世界建立联系,同时也学会欣赏幼儿对自然和生物的迷恋以及他们与自然世界关系的细节。 ⒏教师在观察时,没有很好地组织幼儿。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一大一小”时,教师没有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就以大带小来组织活动。例如:“小班小朋友很爱吃甜的东西”这一活动时,教师首先给孩子讲了一些关于食物的小知识,然后引导孩子们观察各种水果。然而,幼儿并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各种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征,而是很快地就把这些知识抛到了一边。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是指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指导往往只是站在自我需要的角度上,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只给幼儿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没有给予幼儿充分选择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在观察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自由选择观察对象、观察资料以及观察方法等,引导幼儿根据自我发展水平来确定自我感兴趣的方面以及与自身经验相联系的资料,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还应指导幼儿掌握科学有效地进行观察活动方法。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新”中之“新”,善于发现孩子“活”中之“活”,善于把“生”与“熟”结合起来。 ⒐自然角中的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静态观察只能作为表象特征记忆点,而不能观察事物的全貌。对大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中.应以操作式的“动态”实践观察为主,以此来锻炼幼儿观察事物全貌、全过程、全周期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幼儿当前的观察和操作能力来设计种植类实验课题,如提供成活率较高的植物种子,先不告知种子的品类,让幼儿动手种植并悉心照料,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周期中记录植物的变化情况。 ⒑我们都知道,孩子,乃至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生态圈里,每个人的发展都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作为幼教老师,我们面对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孩子,而是一个个有着复杂家庭背景,不同家庭文化的孩子。 ⒒具备儿童的视野才能真正的看清孩子,他们的所想所思,所做所为,只有从生命的角度对孩子的文化产生认同,才会觉得那是多么真实有趣而富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的每一种行为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一句话都在告诉世界他们在想什么?每一个动作都在彰显着他们独特的生命。 ⒓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要发现观察活动的意义,必须描述细节,以支持自己的解释。在以后的观察中,我要去除自己对班级孩子的已有认识,用客观的心态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尝试着静静地观察孩子的语言、动作、行为、神情等,抓住孩子细节。相信细心观察才是走进孩子的第一步。 ⒔引言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倾听、观察和记录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常常把倾听、观察、记录作为一种手段来作为评价孩子的参考材料。书中指出:当我们开始尊重孩子们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们看待学习和教学的理念就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工作也 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成就感。(这也是许多老师厌烦案头工作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尊重孩子的立场上观察。)当我们发现儿童正在做什么后,孩子才会成为被关注的中心,我们会发掘更多孩子的成长故事,从而形成儿童视角的教学课程。 ⒕“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是本书前言中的一个标题,这个标题吸引我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够在其中找到变“敏锐”的方法和理由,但却被里面的另一段话打动,“大多数有关观察的指导不但没有培养积极的态度,反而把观察变成一个单调而费尽的事情。当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要求,要填写各类表格、完成评估,观察就越来越丧失活力。如果我们这个职业听任这些情况发生,我们将会牺牲教师们能体验的那种最快乐的、有趣的、刺激智力的一种经历。”我相信这段话一定能引起绝大多数老师的共鸣,而有这样观点的这本书,我也相信一定能在其中找到调动我们观察积极性的方法,让我们能够真正地看见孩子,将观察变成一种“艺术”。 ㈢小结 通过学习,理解了在观察中要学会看见、留意儿童的看法,明白了观察中的几要素标准、观察幼儿的什么。本书所汇集的观点、经验和例证来源丰富,是大家开展观察系列活动的有效参考。 |